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68天
原文阅读: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讲解:
孔子说:恭敬而不知礼就会劳烦,谨慎而不知礼就会胆怯,勇敢而不知礼就会有祸乱,直率而不知礼就会偏激。君子对待亲人厚道,人民就会趋向于仁德。君子不忘记老交情,人民也就不会薄情寡义。
说明:“则民不偷”的“偷”字,今天通常的意思是说偷窃,但在这里是说不薄情寡义。
启发思考:
恭敬、慎重、勇敢、直率,都是优良的品质,但孔子强调,它们都要在“礼”的约束下才能真正成为优点。如果没有礼的调节和涵养,即使是好的品行也可能发展成弱点。
“恭而无礼则劳”,对人恭敬是好的行为,但若仪节繁多,把双方都劳烦了。可能我们都有体会,有的人礼数太多,奉承话太多,跟他在一起,虽然知道他是好心是尊重,但还是特别累。
“慎而无礼则葸”“,谨慎是必要的,但如果谨慎太过,则表现得犹豫畏缩,甚至显得猥琐了,没有担当,难以获得尊重。
“勇而无礼则乱”,勇敢是美德,但如果没有礼节制,常会逞血气之勇,可能造成悖乱等无法挽回的后果。
“直而无礼则绞”,比较直率固然是好的,没有拐弯抹角,也不搞阴谋诡计。但如果不考虑礼的约束,可能会心直口快,任情喜怒,那就沦于“绞”,容易伤人伤己。
可以看出,恭、慎、勇、直等良好的行为,在“礼”的规范和调节下,才会在具体情境中表现出恰到好处的尺度。“礼”并不是刻板的教条,“礼”是礼节,关键在于有节。儒家讲中庸之道,无过不及,没有过分的,也没有没做到的,恰到好处。没做到,是无礼。做过了,也是无礼。在倡导道德自律的同时,需要法制和礼制的制约。因为有礼有节,所以,外在的行为表现可以在中庸的道路上不偏不倚,不多不少,不早不晚。
当然,懂得道理不难,实际做到不易的。磨砺的过程可能并不愉快,要求我们反复做自己做不好的事。而在磨砺的这个过程中,你慢慢地就改变了。道理经过练习、经过考量、经过磨砺,变成了我们真正优秀的品质。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这里说,在上位的君子,一举一动,百姓都会纷纷仿效。君子若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宗族,笃厚于一家之亲,则民众也会各亲其亲,仁义之风就兴起来了。君子如果能不遗弃自己的故交老友,对自己微贱时的朋友也不疏远,则百姓跟着仿效,各自亲厚自己的故旧,自然教化行而风俗美,没有薄情寡义的人了。
儒家之道,以德治国,重在教化,强调人伦之道,所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本章中强调了对朋友关系的重视。人必然要选择朋友。人若进步了,自然有新朋友。但是,故旧不遗,孔子强调,不能遗弃老朋友。如曾国藩说,学习最重要两件事,就是读书与交友。朋友是学习进步的伙伴。事实上,朋友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比书本还大,也正因为这样的认知,我们弘毅乐学书院期待与更多有志于学的师友一起交流互动,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