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朋友在武汉成立分公司,准备在岳家嘴国贸中心租一套办公室。
国贸中心地产部规定,整层全部出租完后他们依租户要求统一安排装修。朋友承租时,22层还剩最后一套D户型,符合朋友要求,双方签定租赁合同后,地产部专员安排装修公司入场。
装修二十多天,朋友到现场查看,觉得不对劲。他清楚地记得,看房时,和地产部专员确认是以立柱的中心线,作为自己与隔壁E户型的隔墙线,但实际装修好的隔墙是靠自己办公室的柱边线,柱的宽度60公分,因未按中心线隔,少30公分,面积就少了1.8平方米。朋友是个一板一眼特爱较真的人,他不想吃这个亏,叫来地产部专员。
专员确认图纸,装修公司是按图施工没有错。地产专员承认自己的错误,说带朋友看房时错认为分界线是柱子中心线,说如果朋友一定要争回这个面积,他想办法让装修公司拆移让出这30公分。
朋友说,依自己以前的脾气,肯定是要他们拆掉移过去,反正错不在自己。但是,看到他真诚地道歉,想想近来一起聊天时听过的“六尺巷”故事,如果让他安排拆移,面积大不了多少,让他为难,也增加装修队伍工作量。于是,朋友决定不再拆移。
真心为朋友感到高兴,一位性格特别爱较真的人,在听了好道理后,开始修正自己故有的一些想法。
朋友所讲“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名叫张英的大学士。
一日,张英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家人和邻居发生纠纷,邻居盖房,要侵占张英祖上三尺宽的宅基地,请他疏通关系,主持公道,争回三尺之地。
张英看完后,坦然笑了,挥笔回信,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深感惭愧,是啊,让他三尺又何妨 ? 争来争去的3尺,一百年后、五百年后它还在吗? 他们觉得惭愧,主动让地三尺。
邻居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退后三尺。
因此,二家之间,变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供老百姓行走。这条“六尺巷”就位于现在安徽省桐城市西南边的一隅。
这个典故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流传至今。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为了名利、地位、权力、欲望,动了纷争之念,内心变得不宁静,无端生出众多烦恼,影响日常中的一些决定。
老子说过:夫唯不争,故无尤。其实很多的外在并不是那么重要,宽厚礼让,大度做人,减少纷争,内心会更加宁静,做事也会越来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