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白加黑”的人物组合,这故事还有什么好看的?
说起各种各样的群体,我们脑海里总是会不受控制地蹦出一些关键词:
法国人浪漫,接触之后会发现他们……说得好听是非常自我,说难听些是自大傲慢;
德国人严谨刻板,不通情理,无法沟通;
南欧人懒散奔放又浪荡,举国撩汉撩妹,就是无心上班;
黑人粗鲁、随便、不懂礼仪、让人害怕;
亚洲人保守内向含蓄,拐弯抹角;
阿拉伯族裔侵略性强又极端,一言不合就掏炸弹……
以上,全是,胡扯。
就像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印象,对于这个白种富翁和黑人穷小子之间的故事,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噱头,为了刻意制造戏剧冲突,营造出高于生活的喜剧效果——电影总是骗人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始终存在,难以消弥;就算是真实故事改编,两人也只是碰巧投缘,之后还不是一拍两散,各走一边。
看,在现实中碰壁太多,让我们对生活也有了刻板印象。
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还在法国念书,有一次和Colette一起吃饭时,听她说起最近在放这部电影,据说还很好看。在校门口有轨电车站的海报上也看到这幅海报。看起来闷骚的中年男人和笑容灿烂的黑人小哥完全没有引起我的兴趣。再说读书的时候没钱也没闲跑去电影院看一部没有预期的电影,所以就这么错过了。直到今天,看到电影中的巴黎,非常真实,以至于在法国的日子仿佛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2011年,那时的法国比现在平静和谐得多,没有恐怖袭击,没有难民危机,没有燃油告急,也没有候选人撕逼。
在我读书的诺曼底小城,非洲裔法国人相对少一些,和我的交集也很少;阿拉伯裔特别是北非的同学相对多一些,我住的公寓楼上有个胖乎乎的阿尔及利亚小哥,每次看到我都乐呵呵地打招呼,然而我一直敬而远之。有一次另外他和两个酩酊大醉的突尼斯小哥回公寓,在公共休息室里闹事,我抱着电脑落荒而逃跑回房间锁上门(怂)。第二天胖小哥碰到我,很认真地向我表示歉意。于是我和小哥就这么成了哥们。
于是我发现之前担心被对方传教洗脑的想法实在是愚蠢,因为我们之间的主要交流项目是吐槽对方的发音习惯,次要交流项目是谈吃……小哥总是笑我憋死自己都发不出大舌音,但是他面对“人人网”这个发音也是完全懵逼。但这并不是一场汉人与胡人之间的友谊,也不是一个佛教徒与穆斯林和谐相处的故事——因为我们除了拥有国籍和宗教之外,还是我们自己。
就像这部电影,它讲述的其实完全不是两位主角跨越阶级的阻碍和种族偏见的隔阂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而是Philippe和Driss打从一开始,从内心深处就是有共同点的人。
在面试的时候,Philippe神情严肃,不苟言笑到了让观众以为他连面部也瘫痪的地步,完全一副世界500强企业面试官的模样——这也正是别人对他的刻板印象:有钱人、残疾人、成功者、意外事故的受害人。但是当Driss一听Philippe提起音乐就完全忘了正事、一点不见外地问道“音乐?你懂啥音乐?”的时候,观众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Philippe的眼睛亮了。因为他与Driss不仅都喜欢音乐——是的,他们喜欢的音乐种类完全不同,但是对于对方的喜好,他们都是可以欣赏的,证据就是在Philippe的生日派对上,Driss对于古典音乐经典作品的描述虽然搞笑,但绝对把握住了其中的精髓。而Driss跳起劲舞的摇滚乐也让Philippe露出了笑容,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好音乐无界限”吧——撇开音乐上的同乐乐,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将快乐至于各种物质条件之上的性情中人,他们都是那种“千金难买爷乐意”的逗逼。唯一不同的是,Driss是真的做到了你麻痹爱谁谁(家务事除外),而Philippe则像习惯了那身笔挺西装一样习惯了上流社会给他的刻板印象,把自己贴好标签装进了套子里,就像他在谈起生日派对邀请的一大家客人时所说的:大家都是在做戏,其实我可烦他们了,但是谁都不容易,我就陪他们演演吧,你们开心就好。
除了都是性情中人之外,Philippe和Driss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爱好艺术。Driss一脸正经地说他在房间里画画的时候,我和Philippe一样是震惊的……并且以为他又要出什么幺蛾子,所以看到他认认真真架起画板的时候我觉得这小哥水太深了。
如果说画画时因为有天赋、像Pollock那样随便搞搞就可以卖到11000欧元的话,还算说得过去;但是后来小哥在新工作面试的时候,为了撩妹随口说出的那句“你刚才那句话是十二音步哦”的时候,我是真心觉得这剧情可能要反转,小哥最后没准是个深藏不露的民间大师什么的……十二音步诗(Alexandrin)当年在法国文学史和中古法语这两门课上把我折磨了个半死,至今听到仍然心有余悸,然而这小哥居然拿!它!来!撩!妹!这给我造成了深深的打击……
所以说小哥对文学音乐绘画这些人文艺术虽然可能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研究,但绝对是有留心的,之所以对歌剧呵呵,对高价鼻血画大放厥词,只是因为那些故作姿态的艺术形式不入他奔放的法眼而已。
另一个想想有趣的小细节是:十二音步体是法国中学课本上的内容,电影里Philippe的女儿15岁,正是上中学的年纪,小姑娘忙着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台的时候,少年Driss却在课堂上记住了十二音步——虽然他很有可能考试没及格,如果他首先没有辍学并且上了这门课的话。
这大概就是Driss讨人喜欢的地方,没有定法,没有规矩,没有刻板印象,充满了惊喜。就像没有形状的水,倒进什么容器里就成了什么模样。
Philippe在物质上拥有一切,却无福消受;Driss健康快乐,却身无长物。
这样人有我无的关系,从逻辑上说可以组合出两种事态:
1. 富人羡慕穷人手脚健全心无挂碍,穷人羡慕富人衣食无忧享尽清福;
2. 就是这部电影。
喜欢这部电影的环状叙事。虽然事先知道两人之间友谊深厚,但在电影开头看到Driss带着一残疾人玩得毫无下限的时候,还是会默默犯嘀咕:这样真的好吗……而且两人还一直以“您”相称。
但是到了电影中间,再回放到开头飙车装癫耍警察的情节,忽然就觉得水到渠成。
另外,很喜欢里面的拉拉梗哈哈哈。不用上纲上线地为LGBT拉大旗作虎皮,点到为止就好,不喧宾夺主。本来嘛,一个人爱谁对其他人来说就是一件爱谁谁的私事,非要强调“我是同性恋所以你得尊重我”甚至“我是同性恋所以你对我有任何意见都是因为我是同性恋”就有点故作姿态了。女人和女人在一起,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啊。
话说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最喜欢《权力的游戏》里红毒蛇的言论:神创造了男人,也创造了女人,都是如此美好,我们为什么要拒绝神的造物。(亲王你赢)
P.S. 去年收到胖小哥的邮件,告诉我他在凡尔赛结婚了,还一如既往地热情洋溢寄来蜜月照。然后巴黎就发生了惨剧。我问他会不会受歧视,结果他说,恐怖主义跟宗教肤色种族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自私和愚蠢。
所以当刻板印象自动弹窗出来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右上角叉叉关掉它的。关掉之后才能看清屏幕的全貌不是么?就像在我理直气壮地跟法国朋友说,“中国人就是不喜欢日本人就跟你们不喜欢德国人一样这个你们根本不会懂”的时候,对方一个问题就把我噎住:讨厌日本这个国家很容易,但是你会讨厌每一个日本人吗?
还真的不是。因为在学校遇见的日本同学大多礼貌友善。
我见过外向奔放的中国人、逗逼无下限的德国人、工作狂的南欧人、超级爱学习的非洲人、精明务实的法国人等等等等各种与刻板印象背道而驰的例子……
所以现在觉得,任何给人贴标签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这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