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每当读到这首诗,童年生活便浮现在眼前,幸福感满满的。
一到夏季,大人们在树荫底下乘凉,摇着竹叶做成的大蒲扇,树上的知了此起彼伏地唱着欢快的夏季歌。
有好事的小伙伴提议去捕蝉,大家点头同意。找来一个塑料网格袋,将铁丝穿进网格,围成一个圆圈(象一把大勺子),勺把(铁把)叉进竹子,用绳子(或钢丝)轧紧铁把和竹子接合处,防止脱落或松动。
10多个小伙伴浩浩荡荡出发,队伍自觉显示年龄的区别。大哥哥冲在最前面,小哥哥一步一趋走在中间,与大哥哥保持安全距离,竖起耳朵听,眼睛睁得大大的,像用放大镜扫描一下,发现知了,步伐变得蹑手蹑脚,生怕蝉吓跑了。处于最后的小弟弟小妹妹远远地跟在后面,非常警觉。小哥哥竖起一个手指放在嘴边,小弟妹立刻屏住呼息,心紧张的扑咚扑咚地跳,看着网罩一点一点接近,感觉心要从喉咙跳出来。大小哥哥们捕到知了后,小弟妹兴奋地手舞足蹈。好不容易得到的"战利品",大小哥哥们千叮咛万叮嘱,小弟妹们将袋口束得紧紧的,生怕它们“脱逃”。如果没有捕到,小弟妹的面情会有失落,直吞口水,默不作声,生怕大小哥哥们训斥。蝉声没有了,就"守株待兔"等待再次响起。
小弟妹也不甘于被动保管"战利品",会主动伺机寻找知了,显示自己也可以"独挡一面"捕获知了。蝉停的低,直接用手去捕。蝉停的太高,就向大哥哥小哥哥们求助。
忙活了一个多小时,收获颇丰。大哥哥们提议油炸蝉,一想到香喷喷的味道,口水滑向喉咙,嘴唇微微蠕动。到哪家去炸,大家犯难了,左顾右盼,抓耳挠腮。这时小弟妹“勇敢”地站出来打破沉闷,到我家去炸。也不能老是去一家炸,尔后轮流到小伙伴家做,避免小伙伴影响大人们午休挨家长骂。当然也有炸糊的、半生不熟的,看到小伙伴们的熊猫眼(慌乱中,火钳扬起的稻草灰粘在眉毛、眼角和眼袋),引得我们哈哈大笑,一看没做过家务活。流汗了,直接用手一抹,脸上和手臂上留下一条灰痕,象军队中的迷彩,只不过它是灰色的水墨画。
有一次轮到去我家炸,我只叫了2个小伙伴,一个烧火,一个洗锅,一个拿蝉。我在锅中倒入油,油烟慢慢起来了。拿蝉的小伙伴将蝉入锅中,蝉在锅中乱蹦乱跳,溅起了油,散落在皮肤和衣服上。顽强的蝉有的像鲤鱼跃龙门,暂时逃脱生死,洗干净后又扔进油锅。有的像泄了气的皮球,偃旗息鼓、一动不动。于是有小伙伴说盖上锅盖,只听见砰砰硼硼的声音,此后再也没有被动受伤。
因为闻到香味,轻微的油灼伤也忘之脑后,按照大小哥哥们示范的土方子,在患处吐上口水或涂上尿液就行了。带着炸好的蝉,小伙伴们全部躲起来分享,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了。
有时候被大人们发现,会像鸟兽一样散开。有些家长很疑惑地问好吃吗?大小哥哥们逃得远远的,生怕挨打骂。小弟妹因跑不快却表现的很镇定,将炸好的蝉给家长吃。家长们没有再骂人,或者说蛮好吃的,那么小伙伴们就知道这家炸蝉是"安全的"。懂事的小伙伴们,会主动留炸好蝉给那家大人吃,这样"攻守同盟"就自然默契形成了,那家大人也不会主动向其它家长"告状",免受皮肉之苦。
现在村里和我一样大的小伙伴都结婚生儿育女了。自己的小孩也没有去捕蝉,担心爬树不安全。小朋友们会说:老师说知了是益虫,不能捕杀。
每一代人都有成长的轨迹,映衬时代发展的烙印。过年偶尔相聚,聊起往事,激动不已。如果现在再去捕蝉,你还有兴奋不已、忐忑不安、大快朵颐的心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