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一部诙谐的喜剧,却看得人几多感慨。讲的是故事,诉说的却是人性。以前总认为欺上瞒下的人都是因为不好的目的。然而这部影片却告诉我们,就算出发点是好的,一旦以这个为借口,越过了做人的底线,那一切就都回不了头了。
电影取材于西北乡村的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只有四个老师的乡村小学,因为申请不到拉水用驴的费用,谎称学校里还有一名“吕得水(驴得水)”的英语教师,用莫须有得来的教师工资进行养驴和学校的建设。影片一开头,孙校长就召集老师们在只剩六个学生的乡村破败学校开会,老师们都愿意用自己的工资去补贴乡村教育事业,一腔热情可见一斑。然而一封教育部检查信件的到来,打乱了原本平静而温暖的团队。为了顶替不存在的吕得水,校长找了修钟的铜匠进行假扮;为了蒙骗检查的特派员,女主张一曼老师主动“睡服”铜匠,学校因此获得吕得水老师的那份三万元奖金。然而错误并未就此打住,当美国教育代表前来学校视察时,铜匠因张一曼先前欺骗而伺机报复,让张一曼受到了言语侮辱和断发之难。后为隐瞒真相,大家谎称驴得水意外身亡(假死),更是为了得到抚恤金1万元再次编造孙佳为吕得水未婚妻的虚假身份,最终谎言揭穿,张一曼也自尽而亡。
整个电影被定义为荒诞喜剧,确实搞笑的地方不胜枚举,但是在荒诞离奇的情节包裹之下,最主要的还是用反讽的手法去揭示故事背后的深意。
首先在年代上,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主人公活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教育部特派员不懂装懂巡查、克扣教育模范奖金、明知有假而为钱不择手段、用强权去逼迫知识分子与其同流合污……从这些做法中可以窥见当时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和强权政治。影片最后也将象征希望的孙佳投靠到了延安——中共的怀抱之中。
其次在人物上,主要塑造了孙校长、张一曼,周轶男、裴魁山、孙佳和铜匠的形象。前面四个人空有一颗为教育为己任的心,自己却在不断圆谎的过程里沦陷。孙校长变得自私,他一次次为了口中的农村教育实验,牺牲一曼;裴魁山变得贪婪,自从一曼主动睡服铜匠开始;周轶男变得懦弱,由于受到强权的压迫,因为怕死所以屈服了。只有张一曼,她特别单纯而自由的生活,是会一边剥蒜一边唱歌,把蒜瓣扬起当成雪花的女子。为了学校用心付出,却被一再逼迫,身心都受到侮辱;铜匠即使接受了知识的教育,还是一样的愚昧无知,因为没有人教他正确做人。孙佳决心揭发却抵不过父亲的恳求。
最后在细节上,台词欲说还休,留给人思考的空间。一开始就错了,可是没有人意识到这是错的,孙校长说做大事就不拘小节。这些小节真的这么小吗?小到可以逼死一个人?编谎话是小,睡服是小,承认也是小,剪头发也是小,可是错误就是从小处开始发生,然后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还以为过去的只要让它过去就好了,却不知被伤害的人内心是怎么的痛苦。另外,张一曼这一思想前卫的女性形象,在格格不入的时代里就是别人唾弃的对象,被不理解的人唾骂也许还会好受些,但是被自己最亲密曾同甘共苦过的伙伴伤害,是怎样绝望和无助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先学会做人才是有教无类的适用之道。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守住做人的底线,才能真正为国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