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老师晚自习带学生看工地加班,我是非常赞成这种教育方式的。
事情的大体经过是这样的:
在室外零下3度的情况下,连云港一中学的工地上工人还在冒着寒风加班加点的工作。为了教育学生,一位老师在上晚自习时就带着全班的学生到教室外走廊,让学生看工地上工人辛苦工作的情景,告诉学生们父母挣钱的艰辛,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体谅父母,不要乱花钱,要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父母。
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能引起孩子的共鸣的,最好还是亲身体验。我们现在出于各种原因,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口头教育,也就是讲道理。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种教育方式不好,但是所起的作用真的是很有限。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时,学生其实早就已经厌烦了,有时候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
当我教育自己的孩子,说我们过去生活艰辛时,我就说那时整天吃的就是小米、豇豆、地瓜熬的稀饭和煎饼,馒头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得到。孩子根本不能理解,反驳说:“你老是说你们那时生活多么苦,看看,天天吃小米、地瓜、煎饼,都是绿色食品,现在能吃这些东西是多么奢侈呀,你们那时生活水平多好呀!还天天来教育我。”
其实,孩子说的也没有错,那时我们吃的东西,现在都成了绿色食品,成了餐桌上的“奢侈品”,这时我们再用这样的例子来教育孩子,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吗?这也不能怪孩子,毕竟她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活,也只有亲身经历过了才能体会到当时生活的艰辛。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孩子不想上学了,母亲没有说什么,就是早晨一点左右就带孩子出去了。走在大街上,孩子看到了行色匆匆的形形色色的人,如环卫工、菜贩。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在大多数人正在熟睡的时候而去工作。母亲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也将成为他们其中一员,你希望过上这样的生活吗?”
孩子亲身体验后,深深体会到不好好学习今后生活的艰辛,为了更好地生活,孩子重新走进了学校,最后考上了大学,找到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生活得很幸福。
总之,现在的我们的教育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敢让孩子去亲身体验,怕这怕那,只好把孩子关在教室里,一味地说教。
教育方式本应就是不拘泥于形式。新课程改对老师角色的定位是:老师不再单纯是课程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老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不断地研发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地点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室外必要的场合。比如工地。
当今的孩子们大都生活条件优越,受年龄的限制,人生阅历很有限,他们接触生产实践很少,不知道工作生活的多样性,包括工作场合的危险性和劳动的艰辛,缺乏改造生活的动力。
老师带学生看工地,并不新鲜,很早就有老师实施过。老师也是让学生看看,不努力学习,知识不丰富,工作的选择范围就很有限,生活的成本就很大。在不具备其它工作能力的情况下,只能被动地去工作,即便自己不喜欢,也无力改变。
努力学习,学到的知识不一定日后都能用上,但想用的时候,它在。少些“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老师带学生看工地,主要是让学生们看到生活的真实样子,让学生们亲临现场观看,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多少遍都有效。他们的体会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我个人觉得,不要老是把孩子关在教室,要让孩子走出教室,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一些事情,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有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