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心:
昨天你提到丰子恺的《慈悲的滋味》,今天拿来读了几篇,好有味道。
好的文字总让人“意犹未尽”。文章结束,意境还在延续。
上学时写作文总爱写一个词“掩卷沉思”,说的就是“意犹未尽”。可如今读到的文字,大多是“阅后即忘”,再没有可“掩卷沉思”的余地了。
读丰子恺,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文章的结尾都不像是结尾。
比如《乐生》这一篇,结尾是这样的:
“乐生早死。他的儿子叫舜华,听说在肉店经商,现在不知怎样,几十年没消息了。”
再如《菊林》一篇,结尾如是:
“庵中的和尚不知去向,屋宇都被尘封。大概他们都在这浩劫中散而之四方矣。但不知菊林下落如何。”
你发现了吗?
他文章的结尾,永远不会将弥散的情绪收进一个确定的点,而是将它们抛到一个更广阔的时空里,任其弥散。
所以,这结尾不叫“收尾”,而只能叫“就这样吧”或“先写到这里了”。
一个人面对“终点”的态度,往往显露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
这在文艺创作中,尤为明显。
还是拿我熟悉的电影来说。
我很喜欢一个英国导演,叫肯·洛奇。
在他的所有影片里,我最喜欢《小孩与鹰》。讲一个生活在底层家庭的少年,前路无望,于是他养了一只鹰陪伴自己。
影片的结尾,很残忍,少年回到家,发现鹰被哥哥杀死了,他从垃圾桶里捧出鹰的尸体,草草埋葬。
然后影片就完了。
肯·洛奇甚至没有把镜头摇开,摇到一个空镜,拍拍远处的山和白云,给观众一个情绪的舒缓。
没有,最后一个镜头就直愣愣地停在小孩埋鹰的动作上。
你想想,那是一个怎样的结束。
如果是在影院里看的话,我相信那揪心的画面,会随着观众一路回家,甚至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
不得不再次提起是枝裕和,他的电影,也是没有刻意设计的结尾的。
《比海更深》的结尾,就是一家三口告别后,各自回家。
《如父如子》的结尾,是抱错孩子的两家人又聚到一起,彼此问好。
《海街日记》的结尾,是姐妹四个人参加完葬礼后,沿着海边一路走远。
他的电影,开始于生活中的某一点,又回到生活中的某一点,无始无终,丝毫不高于生活。
最有设计感的结尾,应该是最近的这部《小偷家族》了。
影片最后,小女孩被困在阳台上,透过水泥板的缝隙看着外面的世界。忽然,她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里原本是拍了的,小女孩见到“诱拐”她却又对她百般呵护的男主,喊出了“爸爸”。可在正片中,是枝裕和把它剪掉了,只保留了小女孩张望的画面。
其实这就够了。
有时太过于追求结果的确定性,就会丧失掉生活原本暧昧的味道。
一个讲故事的人最怕哪三个字?
答:然后呢。
这个问题可以一直问下去,直到问出一个心满意足的结果。
可别人给的结果,真那么重要吗?
成熟的创作者,不给结果,因为他充分信任观众的智商。
而成熟的观众,也从来不问结果,因为他更信任自己感悟的世界。
两者,都需要“沉下心来”。
浮躁的人,总想尽快得到一个确定的未来;只有沉下心,才能体会每一个当下的片刻。
我已经爱上跑步了,不是为了减肥,而是因为跑步本身是一件很畅快的事情。
我还是坚持每天看电影,不是为了一年400部的目标,而是因为看电影让我享受身心沉浸的快乐。
同样,我喜欢你,不是为了要和你天长地久,而是因为此刻的我,就是那么投入地喜欢你。
未来还远,人生漫漫,今天就先写到这里了。
子戈
9月12日
阿心与戈叔的一年之约,为你而写的365封信。
都收录在公众号:不如写信
(谢谢你来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