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最近在网易云课堂上学习心理学的Crash Crouse,语速堪比美版卷福,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回顾,就把内容整理成了文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结构化。只是一份单纯的学习笔记,侵权删哟】
吃放了一星期的过期披萨会引起幻觉吗?喝咖啡能让你更聪明?还是让你变得更蠢?就像心理学本身,这样的问题似乎非常直观。我的意思是,人类并不是最容易让人理解的一种生物,但是我们也是人类。所以,你一定有能力得出,关于他人的一些结论,猜出他们在想什么。
2.1后视偏差
但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的直觉,并不总是对的,事实上,有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而我们往往会严重低估虚假直觉所带来的危险。如果你对某人有一些看法,而他的行为印证了你的猜测,那会使你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就像,如果我告诫我的朋友鲍勃不要吃冰箱里那个已经放了一个星期的披萨,但不管怎么样,他还是吃了,并开始产生幻觉、发疯了,我会说:“哥们,我就说吧!”但如果我错了,他吃了之后什么事都没有,以后我也很可能不会记得这件事。这种现象叫做后视偏差,也叫做“我早就说吧”现象。并不是说常识是错的,而是说我们的直觉更倾向于描述刚刚发生过的事情而不是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另一个你不能盲目相信直觉的原因是,人生来就有过度自信的倾向。有的时候,你感觉自己的知觉特别特别的准,但事实情况是,你真的错的特别离谱!我们也倾向于感知随机事件中的规律从而导致错误的猜想。举个例子,如果你丢5次硬币,你得到的全是正面的概率和得到正面反面交替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但我们会把5个全是正面的事件看做是不同寻常的,看做是大获全胜的象征,从而赋予该结果一个它根本不具备的含义。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方法严谨、能够自愿其说的心理学研究和实验,以及科学探究的光荣历史。它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是心理学研究免于被我们愚蠢的大脑给搞砸。我希望告诉你这些不算是剧透,吃披萨不会让你产生幻觉,喝咖啡也不会让你变得更聪明。
2.2研究与实验
在大多数方面,心理学研究和其他学科研究没什么不同。比如,第一步都是要对研究对象提出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并把它变成可测量的,可检验的命题,这叫做将你的问题“操作化”,于是你就知道科学方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了。
1)提出问题和理论。它开始于一个问题和理论。我说的理论并不是那种,比如“喝四倍咖啡有助于你更好的思考”。相反,在科学中,一个理论要能够解释和组织大量不同的观测并预测结果。
2)提出可测试的假设。而当你想出一个可检验的预测,那是你的假设。一旦你的理论和假设都已准备就绪,你需要用一种明确且共通的语言来报告他们。比如,将“更好地思考”的意思具体定义一下,让其他研究人员可以重复你的实验。
3)重复实验。重复实验是关键所在,你看到一个人表现出一次特定的行为,这并不能证明什么。但是,如果即使你换了对象和情境,但仍然得到一致的结论,那么你很可能会得出什么规律。
2.2.1案例研究法
但这对于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研究:案例研究来说是很困难的,案例研究会深入观察个体的情况。案例研究会深入观察个体的情况,但有时也会产生误导,因为这种研究的特性所致,我们不能进行重复实验。所以它的缺点是结果不一定具有推广价值。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从案例分析中了解有可能会发生的事,并提出问题,进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个案往往能够产生重大的发现,他也是心理学家用来观察和描述行为最好的讲故事的手段。比如说,咖啡的香味突然让卡尔变得焦虑和烦躁,但很显然,咖啡对其他人不一定有同样的效果。事实上,卡尔的一段糟糕的会议于这种味道有关,所以他的情况其实是相当罕见的。但是,你仍然需要查看许多其他的案例来得出这个结论。
2.2.2自然观察法
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自然观察。研究人员只需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行为,比如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在捣蚁丘,小孩们在教室里嬉闹,或是醉汉对足球比赛大喊大叫。这种方法意在让被试“做自己的事情”,而尽量不对情境做控制。没错,其实就是在偷窥别人。和案例研究一样,自然观察是超棒的描述行为的办法,但它对行为的解释能力非常有限。心理学家还可以通过调查或访谈收集行为数据,要求人们报告他们的意见和行为。性学研究者,阿尔弗雷德·金赛时候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的性史,并分别发表了《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震惊世界。
2.2.3调查法
调查对于了解人们有意识地持有的态度和信念是非常好的方法,但如何提出问题是需要技巧的,选项的微妙差异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比如,“禁止”、“压抑”这种更有强迫性感觉的词,肯能会引起和“限制”或“不允许”这些词不同的反应。“你相信太空中有外星人吗?”和“你认为外太空存在有智慧的生命体吗?”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尽管两者的本质含义相同,但在第一个问题中,对方会认为你的意思是“外星人来到地球,制造出麦田怪圈,把人类绑架到飞碟上做实验”。提出问题的方式很重要。
2.2.4访谈法
同样,调查的对象也很重要。我可以去和平主义者俱乐部问这一屋子学生对武器管控怎么想,但这个调查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想法,因为样本偏差非常明显。为了公正的代表一个群体,我需要随机样本,即目标群体的所有成员,在这个案例里的学生,拥有同等的概率来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一旦你通过调查,案例研究或自然观察的方法来描述行为,你就可以试图去理解他们,甚至预测未来的行为。要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看某个特质或行为是如何与其他特质或行为相联系的,也就是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头看我的好基友鲍勃,他觉得他的冰箱是某种时间机器,可以将食品无限期保鲜。我们只能说鲍勃跟有问题的剩菜剩饭杠上了,披萨饼上很可能有真菌…但是他又懒又饿,于是他蘸着辣椒酱吃了口披萨。突然,幻觉出现了!绿色的犰狳眼睛正放着激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吃了未知的真菌会出现幻觉,这是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是的,吃了有问题的真菌会引起幻觉似乎挺合理的,但也有可能是鲍勃已经在精神病发作的边缘了,而那些剩菜剩饭上毛茸茸的真菌实际上是无害的!或者幻觉可能完全由其他因素导致的,比如他可能72小时都没睡觉,太疲惫了,或者是严重的偏头痛正在发作。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导致他的幻觉。
2.2.5实验法
相关关系可以推测因果关系,但无比重要的是,相关只能提供因果关系的可能性,但是他们区不能证明他们。我们已经谈过在不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如何描述行为,以及如何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找到联系、做出预测,但这些方法只能帮你到这儿。要真正找到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核心,你必须得做实验才行。
实验法使研究者可以排除其他干扰,通过控制自变量,同时保持其他变量完全不变,或是尽量不变。这就意味着做实验起码需要分两组:实验组,这个组的某个变量会被改变;控制组(对照组),这个组的变量保持不变。正如调查法需要随机抽样一样,研究人员需要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这样才能尽量消除可能干扰实验的潜在的混淆变量和外在因素。你不会想要把一群脾气暴躁的少年分在一组,而把一对有钱的日本人分到另一组,它们必须混合在一起。
1)双盲实验
有时候,其中的某一组或者两组都不会被告知实验室真正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例如,研究人员可以研究物质对人有何影响,通过比较安慰剂,或惰性物质的效果。而做实验时,往往连研究者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控制组,这样他们才不会因自己无意的行为影响结果。这种实验叫做,双盲实验。
2)实验案例
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实践一下这些概念。就像所有了不起的研究一样,我们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天,我和我的朋友柏妮思在争论,争论咖啡对大脑的影响。她个人认为咖啡能帮他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好的思考,但我觉得咖啡让我紧张得像关在笼子里的狐獴,不能专注于任何事情。而正因为我们知道过度自信会导致错误的信念,我们决定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的问题是:“人类在饮用咖啡因后能更快的解决问题吗?“现在我们来把它变成一个可检验的命题。记住,问题要表述的清楚、简单和充分,这样别人就能进行重复实验。“咖啡因能让我更聪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假设。更好的说法是,“饮用咖啡因的成年人会比未引用咖啡的成年人更快走出迷宫”。咖啡因的剂量是你的自变量,也就是你可以改变的条件。所以,你需要一些咖啡。你的结果,或者说是因变量,就是那些会根据你改变的条件而变化的内容,也就是被试在玉米地迷宫中探索出口的速度。跑到大街上,绑架一些各种各样的人来,然后将它们随机分配到三个组里,这个时候,美国心理协会(APA)会建议你,你应该获得每一位参与被使者的知情同意,你不能强迫任何人来做实验,不管你觉得你的实验有多酷。控制组会得到“安慰剂”,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去咖啡因”的咖啡。实验组1得到的咖啡含少量咖啡因,我们将“少量”定义为100mg。如同刚睡醒的人提神所喝的咖啡的剂量。实验组2会得到有500mg咖啡因的咖啡,逼死被咖啡加一瓶红牛还多。一旦每个人都喝下咖啡,把他们轻松地安置在迷宫中,并在出口处拿着秒表等待。剩下的就是测量三个组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有任何决定性的结果。如果喝了高剂量咖啡因的人是低剂量和安慰剂组速度的两倍,然后柏妮思就可以一边捏着我的脸一边说她一直以来都是对的。但如果我们不对实验进行验证这样不过是她朦胧的直觉产生的后视偏差。然后,因为我们已经用明确的语言来定义我们的参数,其他好奇的人可以很容易地复制这个实验,然后我们可以把所有数据集中在一起,然后得出玛奇朵咖啡对你的认知有什么什么影响的有力结论。或者至少,我们可以得出你通过迷宫的速度。
科学,也许是用来理解他人的最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