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她内心也承受了很大的伤痛,却想要助他人一臂之力。不,也许正因为了解内心的伤痛永远无法愈合,所以才决心和他人共同分担这种痛苦。”——《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
同样的一本书,同样的一部电影,同样的一首歌曲,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段,所获得的感受都不同,这样的道理谁都明白,因为心境不同,理解力不同,又因为个人想法不同,自然回馈的情感也不同。
但是,为同一句话,同一个情节,而留下同样的眼泪,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也可以是不同的。其中微妙,是我最近在读这本书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
不是没有为类似的情节而哭过,相反,我是一个情感泛滥,极易全身心带入个人情感去感受作品的人,对着书籍,对着影视,哭得稀里哗啦,那是常有的事情。
而,当我读到,书中因为八岁的女儿爱美被无辜杀害后,中原和小夜子所经历的一切时,非常清晰的感受到心口处刺痛,伴随着憋胀感,似乎无法平顺的呼吸。
“死者家属。”这四个字的分量我经历过。
正因为,切身经历过,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去想象一个小女孩的悲惨而落泪,而是因为感同身受,仿佛就是中原和小夜子一般,在体会着失去亲人的难以想象之悲痛,犹如做梦般的拒绝接受,和游魂般的面对事实,更是找不到生存目标般的空虚茫然。
写作时,总会为了体现人物悲痛而描写道“心口处刺痛”。作为一名医生,我一直以为这样的情况是必须有生理基础的,所以于小说中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法。
直到,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种痛,尖锐又真实,瞬间涌上的难受感,令我无法继续阅读,才怔楞的相信,以前的我不过是没有经历过而已,便对一些伤痛看得太轻太假。
幻想中的感同身受从来就不存在,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理所当然,其实并不懂。
如今我感受到疼痛,不是因为我成熟了,懂的道理多了,只不过是因为我经历了,所以,我能理解文中的情感,能模拟在自己身心上同步体会,能明白文字所描写的场景。
一切,不过是因为,我经历过。
小时候,大人总是会说:“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
不是年龄的改变,也不是知识的增长,是因为阅历。
长大了,不再有庇护,各种各样的遭遇扑面而来,不得不面对,不得不经历。哭过,挣扎过,痛过,许多事情,许多道理,逐渐由原本的知道变成切身的理解。
这或许就是大人口中那句意味深长的“你就懂了”。
等你长大了,经历过,你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