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组织关系教练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之八:实相的3个层次(3 levels of reality)
小时候听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总是笑话这几个盲人错得好离谱,却不知对错总是相对的。《老子》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错中即有对的成分,当我们说这几个盲人错了,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了,只不过他们都是对了一部分。
所有的理论都是部分的真相,把部分的真相综合起来,就能更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大象的形象。
东西方哲学,各大宗教的灵修传统,以及现代心理学,它们研究的都是同一头大象,也就是我们的内在世界。作者提出这样一个三层次模型,也是试图描述我们内在世界的创生过程和运作模式。因此从东西方学说中摘取一些相关表述,与三层次模型对照起来读,不仅相映成趣,也是试图把我们的内在世界这头大象勾勒得再清晰一些。
我接下来要做的分享,就是把荣格心理分析,Arnold Mindell Process Work,阿玛斯钻石途径,以及佛学唯识宗的相应表述,都搁在三层次的架构中作一个综述。最后我会在下篇里说说三层次理论在教练实践中的应用。
先把表格贴上来,然后分别论述之。
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但是潜意识里头都有啥?起什么作用?弗洛伊德和他的弟子们(阿德勒,荣格,弗洛姆等)看法不同,最终分道扬镳。得益于他们的分道扬镳,我们对潜意识这头大象又了解得更多一些。
荣格最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集体潜意识。荣格认为潜意识不是混沌一片,而是分层的,更表层的是个体潜意识,更深层的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为某个文化群体乃至整个人类所共有,是由我们的祖先世代遗传下来的。
集体潜意识包含各种本能和原型,其中“本能”是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行为的生理内驱力,“原型”是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行为的心理内驱力。
荣格定义了很多原型,其中最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我们在公众面前展示出来的人格特质),阴影(被人格面具拒绝的人格特质),阿尼玛(男性潜意识中的女性倾向),阿尼姆斯(女性潜意识中的男性倾向),母亲,智慧老人等。
荣格认为“自性self”也是一个原型,如果把人的精神世界比作太阳系的话,自性就是太阳,是一切能量的来源。
自此荣格区分了自我ego和自性self,荣格认为,“自我”是意识的核心,而“自性”是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人的精神世界整体的核心。
“自我”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自性”中分离,同时又回归“自性”的过程。分离是从婴儿阶段开始的,婴儿大约5-6个月才知道自己跟妈妈不是一体的,1-2岁之间学会用“我”这个字,整个儿童期都会经验分离的恐惧,青春期以后基本上完成了分离。意识到整合的需求通常是中年以后的事,常常伴随着中年危机,而且只有少数人真正踏上了整合的路程。荣格把这个过程叫做self-actualization,我们通常翻译为“自我实现”,准确地说,应当是“自性实现”。
如果孔子和荣格有机会交谈的话,他恐怕会这样描述自性实现的过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果把荣格的思想硬塞到三层次架构里,大约可以说,意识及其核心“自我ego”是在consensus level ,集体潜意识以及整个精神世界的内核“自性self”属于essence level,而分离和整合过程,都发生在dreaming level。
Arnold Mindell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他创立了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叫做Process work。Arnold Mindell相信身体的症状和梦境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是一个叫做dreambody的存在和你对话的通道。身体症状走的是本体感受通道,梦境走的是视觉、听觉、或动作等通道。在治疗实践中,他让患者单纯地感受他的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定位并放大这种痛苦,痛苦达到临界点时,突然就会涌现出一种觉知,这种觉知会通过另一个通道表达出来,比如画面,声音,或身体动作等,这叫做通道转换(channel switch)。更奇妙的是,经受身体折磨的患者,通常都会报告他们同时在经历某种奇怪的梦境,梦境所传递的信息,和身体症状所传递的信息是对应的,当你了悟到这种对应关系,你的症状就会得到显著的缓解,进而走上疗愈之路。无论是症状,还是梦境,都是dreambody在试图和你沟通。
什么是dreambody呢?你相信人有灵魂吗?你相信肉体灭失后灵魂继续存在吗?如果你相信的话,你可以用灵魂这个词来替代dreambody.
套用三层次模型,dreambody属于essence level,症状属于consensus level ,心理治疗师和患者的共创,发生在dreaming level,包括处理情绪、感受,解读梦境等等,目的是帮助患者重新连接dreambody.
阿玛斯创立了钻石途径,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阿玛斯认为,我们生来是圆满自足的,但是我们常常有匮乏感,这种匮乏感源自于我们和本体(essence)的某一个面向失去了连接,就好像是摩尼宝珠上缺了一块,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从外界找些什么来填补这个坑洞。
比如我们感觉不到爱,于是就去寻找一个爱我的人,有了他/她,我这个坑洞就补上了。我们缺乏自我价值感,穿上光鲜的衣服,感觉好一些了,坑洞就补上了。一个没有觉察的生活就是不停地重复“匮乏-补洞-更匮乏-再补洞”的过程。于是,我这个本来圆满的自性宝珠上就缀满了补丁,以至于把整个宝珠的光芒都掩盖了,这些补丁的集合就是我们的人格。
关键是,我们的宝珠上从来就没有坑洞,坑洞只是我们的幻觉,我们找来的补丁只是尘垢,进一步阻断了我们和宝珠本体的连接。要想重新和本体建立连接,必须审视和清理我们的人格,这种审视和清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
在阿玛斯的体系里,人格是一个不断造作的过程,处于dreaming level,而本体属于essence level,无意识的造作让我们远离本体,有意识的观照让我们穿透人格,看见并重新连接本体。
从Arnold Mindell和阿玛斯的描述里,我们进一步认清了dreaming是一个造作的过程,所谓的修行就是用意识之光来照亮这个过程。这种看法显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不过佛教的看法似乎还要更深刻一些。
佛教是怎么看的呢?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
什么是现行?现行就是现前的行为,包括身行、口行、和意行三个方面。
有句话说,“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其实不光走过留下痕迹,只要身口意一动,就会留下痕迹,留在哪里呢,留在阿赖耶识里头,阿赖耶识就好比一个大仓库(阿赖耶就是梵语仓库的意思),里面含藏了无数的习气种子,这些种子就是“痕迹”。
这个仓库有多大,无量无边,佛教常用大海来形容,第八阿赖耶识也叫做“如来识海”。
什么叫作种子熏现行?我们每一个身口意的发动,不是无来由生起的,是因为阿赖耶识里有相应的种子,因缘具足,种子发芽,就生起现行了。为什么我偏偏喜欢这个人,那是因为不知哪辈子种下的种子,现在发芽了。
这么一说您就明白了,佛教所说的“熏”,大约就相当于dreaming,而且它认为发生在dreaming level的造作过程是双向的,而这一点在阿玛斯和Arnold Mindell那里都没有提及。
无论是“现行熏种子“,还是”种子熏现行”,这个过程都是围绕“我执”展开的,“我执”就是第七末那识,如果非要套用三层次框架的话,把它放在dreaming level比较合适。
各宗各派的理论,其实都是在构建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运动机制,来解释人的精神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进而获得某种自主权或者主体性。大家构建的心理结构和运作机制也都很相似,首先都认同有一个巨大巨深的生命之海,在这个大海的最深的深处,所有生命都是连通着的,乃至万事万物都是连通的,共有这个本体或源泉。至于这个大海里都有什么,各家的想象有差别。荣格认为有原型和本能。Arnold Mindell说是每个人的dreambody,又说大海本身也叫dream body。阿玛斯认为爱,勇气,信任,慈悲,好奇心等精微至善的东西都在这里,而且它们是一回事,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面向。佛教认为里面有无量的种子,染净都有,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净化阿赖耶识的过程。
生命就是大海泛起的浪花,因为有dreaming,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泛起更美的浪花。如果现在的浪花充满痛苦,也不必沮丧,我们可以探及本源,汲取能量,重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之花,这就是三层次模型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