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王烁对碎片化管理的见解,很快想到了李笑来,重读李笑来,又看了课后大家的留言,真的可以用打了鸡血一样来形容。
我回忆起当初每天学习《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情景,每天能够学到新的知识,每天有新鲜的想法,每天看到不一样的留言,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想。
那个时候,自己每天都在拼命的想,柳命的题考,每天的学习教给自已哪些道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运用在生活,工作中的哪些地方。每天在工作之余,会花根多时间在题考和写作上,但是现在我发现这份激情逐渐退热了。
才结束宁向东管理学时我就产生了闲感,感觉自己的输入量的停滞了,那个时候超超说我们的写作进入了一种舒适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是写作的质量大大降低了,可是我那时候却发现我不是写作质量降低了,而是时常写不出东西来了。
我开始每天看一些文字,从中寻找一些灵感,或者有感而发,单纯抒发内心的感情,好像写作并不是那么困难了,仿佛我也进入了一个舒适区,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数量没少,质量确实大不如从前。
我发现自己的一大特点,文章虎头蛇尾,往往一开始的时候气势磅礴,貌似要讲述个惊世大道理,但越往后越走远,有时思路一跑偏,离主线越来越远,文字的力量越来越弱,最后连自己都有不晓得要说明什么问题了。
我深知自己的问题出在哪,每天的文章完成后甚至都懒得再去看一眼,自然少了打磨这个环节,所以文笔也无法得到进步,另一方面,还是自己的输入量太少,论据太少,词藻不够丰富,即使自己每天也逼自己多看文章,但是这些具体内容并没有完全变成自己的武器,常常只是过了眼睛,没过心,时间一长根本就忘记了。再者,写作之前思维不够清晰,没有完整的框架,脉络不清晰,导致写作时容易东拉西扯,内容跑偏。
写作的时间长了,身边的朋友也知道我们每天有这项作业,有一天吃饭前我奋笔疾书。朋友问我为什么要等到晚上才写,怎么不在平时的时间完成,每天真的有那么忙吗?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认真思考过,平时也有空闲时间,但我发现并不适合写作,断断续续的写作会让我的思路混乱,文章的逻辑性会大大降低。但这些碎片化的空余时间可以利用起来学习其他的东西,比如看2页书等。李笑来说:碎片化的水远不会是知识,碎片化的是时间。
合理的利用时间,舍得花时间,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貌似结尾又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