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
湘西。
一条渡船,一只黄狗。翠翠跟爷爷在一条小河边相依为命。
翠翠的生父本是一名军人。爱情来临时,不分昼夜的唱山歌,感动了翠翠的妈妈。未婚先孕,生下了翠翠。因为部队有纪律,又碍于面子,翠翠爸轻了生。妈妈生下翠翠一年后,也随之而去。
十几年过去了,翠翠眼看就要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份。
做了一辈子老船夫的爷爷本是个豁达的人,70岁的人了,随时准备入土,只是放心不下翠翠,害怕女儿的悲剧重演,想给她找一个好人家。
船总顺顺家有两个儿子,天宝大佬和傩(音nuo)送二佬,都长得一表人才,踏实上进,且都喜欢翠翠。
奇妙的缘分是从端午节开始的。
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和爷爷一道随着人群看赛龙船。
爷爷厌倦了看了一辈子的龙舟,独自回去陪养马病喝酒去了。
翠翠一个人在河边等爷爷来接她回去,竟等到了天黑。
对面的吊脚楼上,婊子唱着歌。水面上的水手打趣说:“别看她人在陪别人,心却在我这儿。”说着打了一个呼哨,歌声果然停了。
翠翠看了此情此景,有些生气的叫着狗走开了,换了另一个地方继续等。
河面上有了动静,是玩性未尽的少年在抓剩下的鸭子。
他就是傩送,船总顺顺家的老二,人称二佬。
他看到了翠翠,便问是谁,还指了指吊脚楼,邀她去自己家玩儿。
翠翠一看他家便是那妓院,气得骂他:“背时短命的!”
其实他家只是跟妓院挨着而已。显然是冤枉了他。
好心当成驴肝肺。二佬便笑道:“怎么骂人呢?小心被大鱼咬你!”
随后,二佬回去找人把翠翠送回了家。
这里可见爷爷性格有些大条了,那么晚,放一个小姑娘在外面,实在不应该。也不怕她像《龙猫》里的少女那样碰见个鬼鬼怪怪的。当然,不如此,也就促不成翠翠和二佬之间的这段缘分了。
次年端午,翠翠和爷爷又去看赛龙舟,不料下了大雨,二人一起到了船总顺顺家避雨。这年二佬出门去了,天宝大佬在家,见了翠翠,很是喜欢,随后就托人说亲。
爷爷是无可无不可的。不管是大佬二佬,作为当地大家族顺顺家的儿子,又都长的周正上进,哪一个都配得上翠翠。但是爷爷想要尊重翠翠本人的意愿。而翠翠,也许是出于少女的矜持,也许是不想离了爷爷无法尽孝心,总之没有爽爽快快的答应这门亲事。
二佬和大佬商量着,去翠翠家河对面的山上唱山歌,以感动翠翠。大佬有些自卑自己的歌声,不敢去。二佬去唱了一晚。翠翠动了心。
接着便情况急转直下了。
大佬因为翠翠对自己无心,一赌气出门办事时落水淹死了。
二佬和家人因为哥哥的死记恨翠翠和她爷爷,也出门一去不返了。
爷爷在忧虑中去世了,留下翠翠一个人孤零零地等着二佬回来。
这里,作者沈从文留下了一个悬念:“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小学毕业生沈从文居然能当大学的讲师,而他的作品《边城》也被评为仅次于鲁迅《呐喊》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在创作时,沈从文是有极端的自信的,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担得起那种举世无双的价值的。他不会因为因为自己的学历和出身而自我否定,也不会因为自己穷困潦倒的现状而自卑,偏偏敢去追逐小自己很多岁的学生——富家大小姐张兆和,演绎一场佳话。他本人的故事和他笔下的故事,毫无疑问都堪称是二十世纪的桃花源记。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是一个没有坏人的故事,可偏偏发生了悲剧,徒留叹息。
据说,日本人非常喜欢《边城》,喜欢那里面出尘脱俗的故事意境和美如画的世外桃源风景。这也并不奇怪,对比一下《千与千寻》这样的动画,不难发现,二者其实是相通的。
如今《边城》背后的凤凰古城已成风景名胜,成为湘西特色的吸金神器。只是所有人都知道,沈从文笔下的那世外桃源般的风景和情怀早已一去不返,消失在了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
有人分析金庸和古老,说前者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设定,讲虚假的故事和人情世故;而后者反之。所以古老才更伟大。
不管是《边城》,还是《千与千寻》《龙猫》,乃至《爱丽丝梦游仙境》,都是以虚假的画布,描摹真正的人世间。就像梵高、高更、塞尚的作品,看上去奇奇怪怪的,并非对现实的真实临摹,却更真切地反映着现实,因而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