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学习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
在第三章,作者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思路和模式。这还用说?当然。因为现今这个时代,再也不是“学就好了”的概念了,我们得转变思路。
这段时间我在梳理英语语法。Eric总说,如果你看完一本语法书,可以自己列出语法的框架,就合格了。那些细节而具体的问题,遇到了再查书就好。因为到那时,你会很清楚那个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去查哪一部分,问题自然可以很快被解决。
随后,我读到《跃迁》的这一章,作者提出了同样的思路——“知识晶体”。即,知识框架和体系,远远比知识的数量更重要。就像我们看一本新书,可能翻看第一页就读下去并不是一种最明智、最高效的方法。看一看书籍的目录,弄清楚整本书的写作架构,再重点分明地去读它,效果会更好。
“功利的学习”、“向高手提问”和“联机学习”,这些甚至与传统的学习理念相悖的概念,越来越适合现在的学习模式。为什么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总是学不过来的。学会在知识的海洋中快速地提取到自己最需要的,才是超越他人的法宝。也是一种更“聪明”的学习方式。
此外,千万不要忽视“分享”的作用。那个把自己悟到的知识和技术藏起来的时代早已经过时了。分享,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更是一种让自己的收益翻倍的捷径。担心被分享的人不劳而获从而轻松超越自己?多虑啦。因为每一个过程都不会白费,被动接受和主动习得已经大不相同,而分享的过程,不仅可以让积极的被分享者有所得,而且可以让主动的分享者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与收获。
所以,如果你还抱着以前的观念在读书,是时候调整一下啦。这又将是一次学习方法和效果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