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玉石交易市场最初的地点是蚬河公园北门的广场。
据说这个市场,最初完全是属于民间爱好玉石的人自发成立的。鼎盛的时候,这个地方招徕了全国各地买卖玉石的人。 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了居住在就近小区,一个叫刘秀军的中年男士。
他看着那些仿似一块块普通的石头 ,在买卖人之间讨价还价之后 ,以不等的价格,欢喜成交的场景 ,让他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着迷和向往。
莱阳也有自己地域的玉石,就是出自万第镇的“黄龙玉”。每到周天,万第镇的一些村民老早就带着他们采撷来的玉石,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玉石交易市场。
刘秀军那时还在一家单位上班。 他总有块心思,就是盼望着周天快点来到。这一天他像着了魔似的,天蒙蒙亮就守候在那里。好像他比任何买卖玉石的人更着急。
这种痴迷,让他很快融汇到了这个氛围。他结合从网上学习到的一些,关于玉石品质方面的知识,就地取材,尝试着自己买玉,从几十块钱开始,尔后,一百块钱,二百块钱……,他收拢不住自己的心。边买边学习。并且买了一套小设备,家里腾出的一个卫生间成了他摆弄玉石的工作室。
云南的“黄龙玉”出现的年岁较早,它的一些特点和各种各样的石种,也成了刘秀军选玉石材料的参照。他把买来的玉石,通过机器切割、打磨,揣摩了解里面的花纹、图案以及肉质的品质。这样反反复复研究了半年之多。
莱阳雕刻玉石的技术,相对还有些年轻。经过斟酌,刘秀军选择了福建一家雕刻技术精湛的玉石加工厂。但是加工的费用却是莱阳的好几倍。他没有犹豫,把一件切割好的玉石原料寄了过去。天遂人愿,他的第一件玉石成品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这更让他和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久,刘秀军辞掉了工作,在蚬河公园北门的对面,开起了店铺,全身心的经营起玉石行业。
店铺虽不大,但刘秀军对玉石品质的要求极其严谨,从选料、切割、雕刻……每一道程序都要求精益求精。所以他经营的玉石几乎都是精品。渐渐的小店有了声誉,有人奔着小店慕名而来。随着买玉的人越来越多。小小的店铺已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他现在的新店铺紧挨着新装修的蚬河公园,命名为“璞石轩”。这里环境优雅,视野开阔。仿佛一切相得益彰。
走进“璞石轩”,里面的玉石荟萃的琳琅满目,熠熠生辉。
以莱阳“黄龙玉”为主雕刻的黄、红、绿、白……各种颜色的高档珠宝饰品、手把件、挂件眼花缭乱。黄的像金、红的像血、绿的像翡翠、白的像冰……。不过一些“黄龙玉”则完整的保存了它的自然本色。譬如,这里有一块被称之为“猪皮肉石”的黄龙玉,它酷似一块真猪皮,油腻,毛囊分明,白肉、红肉掺杂。让人有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这里还可以欣赏到以莱阳的昆石,雕刻成的一件件雪白晶莹、玲珑剔透 、窍孔遍体的观赏石。难怪昆石自古以来会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莱阳玉特有的品种水草花,恰如它的名字。小草仿似在玉中的水里飘逸的生长。你看着它们时,好像是在欣赏一件件脉络分明养眼的艺术品。
刘秀军在讲述店里的每一件玉石时,仿佛是在描述一个个喜爱不够的孩子——黛蓝色的泰山石上面,有的是缭绕的祥云,有的是顽皮的小狗,有的是飘扬的流星雨,也有人类在上面舞蹈。
“ 你看!那是一只披着长发仰望星空的类人猿!”他指点给我看,“那是我捱了半年的时间,用高价从别人手里买来的。”
“ 这是一只猴子,活像一只真的!戴着一顶帽子,还有鼻孔、眼睛 、前脸、后头、歪斜的嘴巴。那眼神像不像刚洗出来的底版? ”他不厌其烦的或远或近描摹玉石上惟妙惟肖的图案。
“院无石不秀,居无石不雅。” 刘秀军指着一块奇石告诉我。“你看,这块好石头,曾经被人看做是人工合成的石头。它的身上是自然形成的皮肤纹理,是一块完整的老石头。所以我把他买下来了。”这会儿他像发现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终于如释负重地把他安全的带回了家。
在刘秀军的玉石店里,四川雅安的黑白石 ,也有一席之地。其间也有像来自海南的“砗磲”,山西太行山的“崖柏”等一些高端的自然艺术品。甚至在他的窗上,也不闲着,被悬挂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葫芦,这些葫芦生长特别,有的扭曲,有的的连体,有的花皮,有的抽而不裂,十分接地气,像农家的温暖。
刘秀军是一个对玉石有着灵性痴情的人;对自然怀有敬重的人;对莱阳的“玉文化”坚守的一个人。他很遗憾现在的莱阳人,已习惯把自己地域的玉石,称呼为“黄龙玉”。自始至终他认为莱阳的玉石厚重,如莱阳文化一样有底蕴。他希望某一天莱阳能有自己玉石的名字,称之为“莱阳玉”。他也希望能有机会把这些玉石见诸于高端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些,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
几年前,玉石交易市场搬迁到盛隆义乌商城。刘秀军舍不得离开这里,店一直没挪动。他还一如既往的守候,守候一个个如他一样对玉石炽热的人。
在“璞石轩”的屋子里,散发着主人和玉石浓浓的馨香。它把莱阳人对家乡玉石的情感传播的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