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
一、新高考改革试点实践成效
高考是什么?
高考是应届考生寒窗苦读十年后成败在此一举的考试战场,是高中教师辛勤三载后检验教学成效的兴衰记录,
是考生家长牵肠挂肚休戚与共的人生关口,
是中学校长用心管理拼命竞争的荣辱簿,
是地方政府重视教育显示政绩的另类GDP。
高考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助推器。
高考是防止人情泛滥的筛选器。
高考是改善社会风气的净化器。
高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器。
借用引申的抽象含义,可以说高考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国之重器”
新高考的成效与积极作用
1.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自主选择课程和考试科目是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关键,新高考改革打破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的格局,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专长选学选考,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实现文理兼通。
2.促进高中办学多样化
高考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带来高中课程安排、班级组织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显著变化,选修课的增加使选课制和走班制、分层教学成为现实,使高中课程改革顺利推进,一些高中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形成。
3.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
以往高考集中在一次举行,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考试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浙江试点改革破除“一考定终身”,减少集中一次高考的心理负担,将压力分散到不同的时间段。
竞争性考试有其自身的规律,将三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带入高考计分录取的三门选考科目,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已经不是水平性考试,而是选拔性考试,也就是属于高考科目了。
4.倒逼高校优化专业
高校录取学生的多样化带来明显的变化,倒逼高校重新审视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专业调整提升高校在招生录取中的竞争力,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二、新高考改革的问题与挑战
“我认为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实验,确实具有可行性之后,才宜全面铺开。要实现高考改革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刘海峰:《实现高考改革目标任重道远》,《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9日。
问题与挑战
1.学习负担问题
原来高三的竞争压力向下延伸,虽然高三毕业时的一次性高考压力紧张程度略为减缓,但高二和高一选考的压力加大,总体学习负担并没有减轻,甚至反而加重,这在浙江省的第一轮高考试点的时候体现得较明显。
2.选科赋分问题
3+3科目方案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6门(或加技术为7门)的分值等同起来,在录取时不考虑科目之间难度可比性和考生群体的不同,只按各门分数与语数外分数相加的总分高低来录取。
这种科目多样化的选考模式,适合用于不完全依据分数录取的自主招生体制或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体制。
3.弃考物理问题
在文理分科时代,浙江理科考生约占65%。新高考可以自由选择3门科目带入高考总分,从学生选择考试科目的情况看,一些学生选考科目不是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趋易避难的功利化选择倾向明显,物理学科选科学生数量明显减少且有不断下降趋势。
4.操作复杂问题
在高考制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两难问题,其中之一是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高考改革的目标应是朝向灵活多样努力,但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也应尽量考虑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简便易行。原来大一统的文理分科高考模式下,过于统一刻板,缺少灵活性,但省时、省力、公平、高效,且管理操作简便易行。
试点方案高度灵活多样,为学生和学校提供了众多的可能性,但具体办法纷繁复杂,无论是科目组合、选考学考、成绩赋分、等级换算,还是高校不同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中学走班排课表等等,都相当的纷繁复杂。
《浙江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设置指引》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对于浙江省内省属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做出了指导性意见。
对于506个普通本科专业做出了详细选考要求设置。其中,单限物理专业有86个,主要集中在理学和工学大类中的专业,占总专业数的17%;选考科目不限的专业数有182个,占总专业数的36%。
三、新高考十年评价
2023年10月21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2014年以来,分五批指导29个省份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但在中西部地区高考综合改革保障、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优化考试招生相关机制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未来展望
1.不同科目成绩赋分的等值问题
3+3模式只按各门选考科目所赋等级分数与语数外原始分数相加的总分高低来录取。
“3+1+2”模式,也仅是将语数外语3门科目和作为首选科目的物理或历史按原始分计入总分,其余两门再选科目按等级分计入总分,同样存在不同科目间分数不等效的问题。
选考模式和总分录取之间的内在矛盾。
即科目多样化的选考模式,主要适用于不完全依据分数录取的自主招生体制。分数只是其录取参考依据之一,学生综合素质、高中学业表现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最终是否被录取。由于这一招生体制下分数的利害性相对较低,使得部分科目分数不等效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2.“3+1+2”模式中物理与历史科的分值和权重问题
物理、历史用原始分
+2选考科目用百分制的标准分
两门再选科目的赋分方式,按选考群体的1%赋予100分,假如一个省有15万人选考地理,便有1500人获得100分,明显高于物理或历史的原始分。
3.最优考生群体赋分区分度不够问题
在等级赋分制度下,前1%的考生都会被赋予相同的满分。以20万人选考生物为例,如果试题有明显的区分度,可能原始分满分的只有100人,第2000名原始分甚至可能只有91分左右。
前1%的考生都可以获得100分,于是出现2000人获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