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听优秀学长讲文史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确切说,这首词不能算是宋词,因为李煜是南唐国主,在文学史上将他放在了隋唐五代的范畴里。但我还是想把这首词放在“品宋词”的版块里,因为它写于宋朝。
不管这首词算不算是宋词,都不影响我们欣赏它的美。
·李煜·
他是一个倒霉蛋,他生错了时代。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干错了职业。
他是南唐皇帝李璟第六个儿子,史称南唐后主。但他并不会做皇帝,生活极为奢侈,即使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的要求最后都没实现,到了宋朝成为实际上的阶下囚,最后宋太宗赐毒酒而亡。
他不适合当皇帝,他适合做文人。自幼聪慧灵敏,受父亲的熏陶,成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环境,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这样的文学才能却成为了一朝皇帝,真是可惜了。
他的词前期多写宫廷的享乐生活,风格柔靡,与他当皇帝的生活环境有关。后期反映亡国之痛,题材从宫廷延伸到社会,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也与他成为亡国之君的生活环境有关。可见他的词有着一贯的特点:真实。
传说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尚不知是否真实,但词中惊天动地的情是历代读者称赞的。
·往事知多少?·
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美好的事物人们都希望能长长久久,词人却要快点结束,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煜来说太痛苦了。春去秋来,四季交替,万物在周期性的变换,却让词人有了“往事知多少”的感叹。毕竟对李煜来说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多少事可以重来?昨天晚上东风又起,开封在南京的西边,这阵东风是来自故乡的风,这让李煜更加伤感,也更想家乡。“又”字让李煜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故国在月色中不知是怎样的物是人非。词人将故国的衰亡和天地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以一个亡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他也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阕表达了无限的悲痛,在下阕将这个痛苦继续了下去。“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李煜思念故国时的想象和感慨:曾经的宫殿,曾经设计精美的雕梁画栋应该还在,只是没有人打理,颜色变了。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也没有了当年的神韵风采。“只是”是一声哀叹,由一国之君到阶下囚,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失去了曾经的一切,不能不让李煜惆怅。所以李煜忍不住要向人生发出疑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有多少愁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自问自答,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春水是源源不断的,那么愁也是源源不断的,无穷无尽的。这几个字读起来似乎是江水在翻腾,把情感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都表现了出来。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运行联系在一起,意境得到升华。
全词都在写愁,却只是在词的最后出现“愁”字,在时空中转换,将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短暂联系在一起,把亡国之君的悲痛、苦闷、彷徨表现得淋漓尽致。笔法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更让全诗达到了无人能抵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