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
“老年人过着一种受控制受监督的机构化的生活,这是医学为不可医治的问题设计的解决办法,一种能保证安全,但是没有他们所关心的内容的生活”。
他从照顾她中找到了极大的目标感,而她同样地从为他而存在中感受到极大的意义
他们牵着手,他协助她穿衣服,菲利克斯说那是他们最珍惜的时刻
贝拉散步时突然摔倒,而后完全失聪,此前失明和失忆,这下他们之间的联系中断了
无论他怎么费力地跟护理人员解释,他们就是不明白要点(菲利克斯想出了使她容易吞咽的分切食物的最佳方法,她喜欢的穿衣方法,梳理头发的方式)
他决定把她带回家,她住在家里,有他在身边,这一切(对生活有掌握)对他至关重要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她安宁地住在家里,享受着他们漫长爱情的温暖,而不是作为一个心智迷失的病人住在疗养区
当你老了,面临诀别,比以往共同生活的任何时刻都要相知相惜
最好的告别,或许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从贝拉和菲利克斯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窥见暮年的“舍得”与“舍不得”,也可以感受到在面对衰老和死亡时,个体身心与行将就木的“战斗”,彼此依存的爱情的“永生”。
(二)尽全力救治也许并不是最正确的做法
“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
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生命的最终走向,医学治疗和善终服务的局限性。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清楚最后时刻或许难以决定自己生命的句号划成什么模样。
可是当生命处于连结状态下时,个人渴望在大限来临前后自主决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是身患重症倍受煎熬的人,对于他们来说,第一反应都是渴望延长生命,尤其是对于亲人而言,对于可预见的生离死别分外抵触。但患者可能还关注“避免痛苦,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意识清醒,不成为他人的负担,以及实现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
(三)善终服务并非无所作为
人们总认为选择善终服务可能意味着对生的可能性选择放弃,甚至会加快死亡速度,书中提到多项实验数据表明,有些癌症患者参加善终服务与否对存活时间没有、明显差异,有些还甚至延长了存活限度。“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
而众多的各类善终服务介绍让人了解了善终服务的含义,其中提及临终讨论专家与病人谈话技术,看似只需要明确后期的安排,实则负担着很多压力和谨慎,“一次谈话并不能涉及所有问题,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将关注患者内心,把共情这一过程上升为与医疗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作者阿图•葛文德还在书中提及了很多关于衰老,疾病,死亡的选择和知识,用一个个故事讲述了自己医生仁心的理解,以及众多怀揣着临终关怀等梦想,以及辅助老年人生活等执念的研究者,他们行走在生死一线,背负着病患及其家人的所有希冀,不禁回过头来看他们的身影,着白衣,是真的天使。
反复阅读书中娓娓陈述的个例生命衰老终结的沉重,也有在善终服务下得以安然离世的释然,无不透出一种“勇气”,正视老病死,为生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