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参加事业编考试,所以得多练练相关文体,写得不好,文笔稚嫩,还请各位看官轻拍。)
2020年是扶贫工作的收官之年。我国将在此时间段内,完成全国基本脱贫的远大目标。在此大目标的前提下,需要全国人民一盘棋,从上到下一条心,把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落到实处。从制度上优化事权、下放事权,让基层干部调动主观能动性,更加机动灵活,根据实际情况,深入贫困地区,成为真正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好干部。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用脱贫项目的杠杆,撬活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走上小康的富足大道。
农民要想富,扶贫来铺路。农民是农村的活力之源,没有农民的农村是冰凉的、虚假而又缺乏生命力的。作为中国发展的奠基石,农民保障着我们最为基础的生活要素,无论一二三产业的哪一个分支,皆以农业为基础,而农民正是农业的强劲驱动力。可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民却没有完全搭乘上信息化的顺风车。孤军奋战的现代农民,仍旧采用盲目、闲散式自由种植和养殖,这种传统落后的耕种方式生产为主。加之信息闭塞,更是对市场需求缺乏把握,导致物贱伤农的现象屡屡发生。在市场供需关系影响的冲击下,农民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再加之种植工艺的落后,技术方面缺乏指导,农产品的收成,仍旧看天吃饭。在扶贫工作的开展下,进入农村、了解农民,与农民一起务农,了解实际种植养殖状况,成为基层扶贫干部的首要任务,需充分发挥扶贫干部的人才优势,为农民掌握种植养殖新技术,提供专家指导和培训;对市场行情引入平台,促进销售;对集体化种植提供大数据分析标本,采集当地天文水文土地等等数据,从实际上掌握农民实际,与农民坐炕谈心,地头谈绿。发挥人才优势,带动农民从根上脱贫。
农村要想美,扶贫来助推。农村是美丽朴素的,可要将美丽的农村与现代城镇化发展无缝接链接起来,也是一次社会大考。农村应体现现代人的“田园情怀”,它应该是一个富饶、娴静、优雅、舒适的心灵归隐之所。而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必先对当地的优势做综合考量。包括地理位置是否处于交通枢纽便利带,;是否拥有天然的绿色森林、湖泊、湿地等特色地貌覆盖;是否才子辈出,拥有先天的人文优势;是否能与周围的产业联动起来,盘活区域特色发展…作为心中“归隐田园”的情怀所在,农村建设必须将特色与便捷舒适的体验做到极致。特色民宿、瓜果采摘、林下鸡等特色产业,已成为人们旅游途中的新鲜收获点,成为中国新形势下的休闲娱乐方式。扶贫工作为当地引入的特色项目,就得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既能成为脱贫增就业的亮点,也能成为旅途者心中美丽的风景线,扶贫将产业项目联动,盘活农村经济,已然成为新的助推器。
农业要想强,扶贫来帮忙。我国第一产业是农业,作为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基础,农业必须强。只有农业强起来,工业和服务业才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和后勤保障往前冲。工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服务业的服务基础、服务对象,许多都是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和催生出来的。看好农业的风向,将农业做大做强。必须靠扶贫资金的助燃、扶贫政策的助推、扶贫人才的助力、扶贫监管的保障,来步步实现。摆脱贫农业的单一化发展,将信息化、数据化与辛勤耕作,丰收满满的农村发展联动起来。让蔬菜瓜果线上订种,丰收成果实况可见的大数据农业成为现实。只需线上下订单,客户便可定制某产地的某些新鲜瓜果。扫描花果强的二维码,就可观看到手蔬菜瓜果的关键视频。比如何时播种、除草、杀虫、收获、装箱等。使客户所购买的农产品信息透明化,实时了解到手农产品的动态。农民则可根据扶贫项目,引入的信息平台、专业公司,了解到市场需求的果蔬行情。种植规模统一调度,使市场上的农产品产销两方得到双向动态调节,供需关系趋向平衡。单价上也一目了然,不再局限于一村一地一种法,真正实现农业走入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农业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与经济的富足。
把扶贫工作开展起来,做到与农民打成一片,心中有本地头的帐,炕上留下农民心中所想。把握扶贫政策的发展好时机,让农民真脱贫、脱真贫,带动农村产业火起来、强起来。引领农民富起来的同时,将农村建设成美丽富饶,充满情怀的田园居所,把农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民的依靠,成为二三产业的强有力奠基石,更成为推动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的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