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录课堂
今天的数学课,讲的是书上59.60页的内容,10的认识和组成。
课前,把书上要讲的主要内容抄在了黑板上,主要包括数数,数序,认识数字10,9和10的大小比较,10的分与合。并把10张卡片贴在了黑板上,做好了学习的准备。
导入是复习,数数,分别从0数到20,再从20数到0。巩固数序。
接下来是我的提问,8的前一个数是几?6的后一个数是几?2在几和几的中间?在3和5中间的数是几?与3相邻的数是几和几?与5相邻的数是几和几?
接下来我又问道,昨天我们学了什么?马上有学生想到是8和9的加减法。那么,9加1是几?学生回答1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和组成。
请学生们观察教室里有哪些事物数量是十?曹凯文马上反应活过来了,黑板上的卡片。这算是给了我一个惊喜,学生往往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仔细呢。有很多人受到其影响,马上说出左边黑板上的五角星和点子图,当然还有数字10。
为此,我有两点启发,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教学内容的要求,二是教学时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
讲到数的组成时,学生们已经可以轻车熟路了,因为5以内的数分与合掌握得比较牢固,所以实现了知识的人顺利时迁移。
(二)反思教学
教学要用心,这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音乐课,学生们学得很认真,甚是欣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多从正面引导学生,反而学生会更愿意跟着你的思路和节奏来走。音乐课上,夏宇凡很认真,钟如梦也唱得很认真,赖允诺比较容易激动,偶尔还会站起来,多次提醒后,也愿意卖力地唱歌。
我曾经写过,好的课堂需要精心培育。开学至今,每个午休陪伴学生写作业也许培养出了一些默契和感情,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正逐步走向规范,终于两个多月了,努力小有成效。
跟同事说,自己打算一辈子只教好一年级数学,每一年都要争取教到最好。有同事不理解,说某个其他的年级会更好教,不敢苟同。不会教的老师哪个年级都不好教,反之,亦成立。
之所以会这么想,也是自己深思熟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是自己无法扭转后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成绩,拿他没有办法,所以不适合去教别的年级。二是接手新班,可以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一年级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没有经别的老师带过,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念来培养。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这是我的追求。要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时刻不要忘记教学上的精进,知识上的提升,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读完《学生眼中的好教育》
利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教育媒体人张贵勇写的书《学生眼中的好教育》。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内容翔实不空洞,精神上饱满而深刻,有思想有气象,表达上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好书。
作者以其本人儿子成长为契机,体悟教育的真谛,记录和哲哲之间的点滴进步和成长,从而带领读者一同领悟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作者说,孩子是天生的生活家、艺术家,更是教育家——那些藏在童真深处的单纯、善良,那些看似幼稚实则隽永的话语,总能让人醍醐灌顶。
本书由五部分组成,即好教育的样子、学科教学有讲究、教育管理要走心、阅读的门道、成长是一种合力,每篇文章都有深度剖析的案例,娓娓道来教育的注意事项和努力方向。作者始终强调教育要“蹲下来”,发现儿童的视野,走入儿童的内心深处,并极力推崇有效沟通,讲究遵循教育规律和把握教育艺术。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相长的实现亦需要教师厘清教育界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切实把握好教学的规律和教育的艺术。
读完以后,我仿佛看到了对于课堂的驾驭更加娴熟的自己,看到了育人方面不断提高的自己,看到了终身学习更加努力践行的自己,看到了教育教学更加成熟和完善的自己。
吴非老师说,学生如何认识教育,他们眼中的学校应当做些什么,他们渴望什么样的课堂,他们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起什么作用,这些都非常重要。
所以,今后要多用心倾听,学习沟通的技巧,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教与学。
(四)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1.课前提出要求:现在是第四课了,你们感觉累吗?(有人会说累,有人会说不累)不论如何,老师都希望你们在这一节课里能认真学习,有信心做好吗?(有)
2故事导入:今天呀,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故事呢,仔细听,然后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回答我的问题。故事一:树上有3只松鼠,先来了2只,后面又来了1只,现在的树上有几只松鼠?(6只)
故事二:昨天早上我买了8根香蕉,先吃了2根,后来又吃了1根,还剩几根香蕉?(5根)
同学们,你们真棒,老师要给你们点赞呢!接下来,我们开始今天数学课的学习。大声告诉我你们看到的课题是什么?(连加连减)教师板书课题。
然后询问学生:看到标题,你想知道什么?举手说。(什么是连加连减?)
师:你的问题提的真好,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啊,奖励你一朵小红花。
师:好,还有问题吗?
生:是不是连着加和连着减?
师:真棒!这是一个极具思考价值的问题。奖励一朵小红花。
师:究竟什么是连加连减呢,接下来,我们好好好地学一学。好的,请看大屏幕。(口算导入)
注意:如若学生没有说出预设的问题,要引导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