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家庭,一个是由我们出生时决定的不可选择的,有父母和兄弟姐妹,我们称其为原生家庭。一个是我们成年以后自己选择的,有伴侣以及伴侣的父母,我们称其为再生家庭。
美国的家庭理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童年时期拥有及时的和富有情感回应的依恋关系是个体自尊产生的基础,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时满足甚至是忽视,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受挫和创伤,而这种因缺乏稳定和安全依恋造成的创伤会在孩子成年后不断的投射到与他人的交往中,她们不敢表达自己需要别人甚至表现出自己不需要联系他人一样。
这种原生家庭走出来的小孩往往是低自尊者,她们对自己有着偏低的评价,她们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觉得自己的想法、需要、看法对别人来说根本不重要。她们也总是在避免挑战,她们会竭力的回避一切有挑战性的,可能造成失败的情景。
这样的原生家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农村,或者说在一切的中低产家庭,父母忙于奔波和生活,她们对我们最大的关爱就是给我们吃饱穿暖,而对于我们内心需要什么渴求什么,她们再也无暇顾及。因为她们对我们最大的爱就是让我们可以身体健康茁壮成长,至于心理的健康与否,她们不懂也不太关心。
在看关于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时,我看到这样的回答:“内心总是空虚的,走到哪里都没有归属感。非常脆弱,敏感,易怒,隐含的台词是对自我不满,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却又很容易在一段亲密关系里依赖上别人。害怕被骗,却又无法分辨谎言,容易自欺欺人更容易自暴自弃。需要不断的寻找安全感,但是永远没有办法真正寻找到。”
这个回答像是我们所有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的普遍回答,像是溺在一个巨大无边的水池里,看着行人笑嘻嘻的走过去,却不能开口呼救的绝望感,像是在午夜十分想找谁倾诉确无法找到的窒息感。我从初中到大一时期一直做同一个不那么开心的关于原生家庭的梦,梦醒后会充斥着孤独感和想嚎啕大哭的冲动。曾经想过找心理老师,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幸好这样的梦已经失去了。
我们恐惧婚姻,或者说,是恐惧跟别人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内心深处冷漠而自私。我们缺乏安全感,与之相伴的是深深的自卑……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管我们在怎样不幸的原生家庭长大,我们都已经长大了,而长大意味着建立一个新的家庭,我们组建一个新的再生家庭来构建我们小孩的原生家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他们成长为我们这样的人。
请回答1988里面,沉默又懂事的二女儿总是被忽视的那一个,小到吃一个鸡腿,大到煤气泄露时最后才想起来没救出她。在最后爸爸的回答里面,爸爸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同样,我们的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第一次把撑起一个家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肩膀上。
现在的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过去那个无助的没有能力的依赖父母生存的孩子了,对于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我们除了抱怨和认命,还有更好的选择。
“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对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最终我们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果你想向父母控诉童年的伤害,她们或许悔不当初或许无动于衷或许会情绪爆发:“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却如此不懂感恩”如果你面对的是这样的父母,你或许会伤心和愤怒,但你有没有想过,父母的责任,真的只是把我们养大而已。
太多的父母不懂得怎样去爱,又缺乏反省能力,如果真的期待她们改变,期待她们给你当年没有给过的无条件的爱,你注定会再次失望。
孩子的问题多半源于父母,而父母的问题,也源于他们的父母。这注定是一个死循环,我们是原生家庭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是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可改变不可逆转。当然,我们可以选择终止错误传递爱。
大多数情况下,成年后我们对父母的不满,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这种不满可以将我们的困难合理化,把生活的一切不顺利都推到父母的头上。“我之所以不善交际是因为我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我原生家庭没有好的教育导致我没有开阔眼界所以我依旧是农二代……”这些想法只会让我们从自己的责任中解脱出来,然后放弃了创造新的命运的可能。
而成长意味着放下对我们理想中的父母的期待,不再等待着他们给我们无条件的爱,学会爱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让内心的孩子再一次的成长,然后治愈自己。
我记得有次心理学作业是感恩,我本想借这次机会认真说一下我这十多年来的感受,在被窝里边回忆边打字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眼睛都哭肿了,不过哭完发泄完之后觉得自己都这么伤心了又何必让妈妈再伤心一次呢。于是把打的一大页的“控诉”删除,发了简单的一句话“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的付出,包容和理解”
没有不可释然的过去,只有不可释怀的心,愿那些活在原生家庭阴影里的孩子可以自尊一些,关于原生家庭能不提的就忘记,没有规定我们必须要记得关于过去的一点一滴。我们的父母也不是不爱我们,只是她们的表达方式和生活的压力让这份爱不那么容易看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