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是一个持续地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自我实现的社会交换手段。
解读这句话,职业是一种社会交换手段,用满足他人需求来交换自我实现,前提条件是持续的,也就是有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在职场中就可以先想想他人(上司、客户等)需要什么,我们自身又渴望什么,如果完成他人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路线达到我们的渴望,想着想着总有一条路适合你,选对路之后再确定从起点到终点走这条路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大胆猜测一下走路的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不择手段”以达到终点。
2.通过职业定义,明确职业的两种匹配策略位置。
第一种策略是资源策略,从已有的能力资源出发,先做好手边的事,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就做好什么。这是现实主义的跟随,所谓的边学习边成长就是这样,职业匹配策略容易让人变成低头看路、目光短浅的青蛙,持续时间长了后会让人迷失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第二种是愿景策略,即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倒推满足条件,明确要达到这个目标自己该有的能力和资源,然后主动弥补。这是理想主义的领跑者,咋一看这个心路历程和职业的定位相当匹配,但是物极必反,如果着急坚持这种职业匹配策略,容易让人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天方夜谭”者层出不穷,二是看不到希望而放弃的芸芸众生。所以这两种职业匹配策略各有适用点,各有风骚。
3.合理定为,相信量变产出质变。
虽然古典老师说了两个职业匹配策略的适应职业,但是我觉得古典老师的话“要想领导谁,就先服务谁”是通吃的。先执行资源策略,做一个跟随者,这是给予自己试错的成本,也是深入了解自己的最佳时期,会想到昨天古典老师的文章,也就是先试着让自己能力尽量匹配职业要求,只有试过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的话就可以步入愿景策略,其实不只是需要大量专业知识的积累的职业适合愿景策略,其他的职业也是可以用愿景策略来引导的,通过缩短愿景发生时长来实现,这样就可以从一个跟随者变成一个领跑者,也是笑来老师说的重生,角色蜕变。当然这样的转变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需要,自己可以随时交换角色,不管什么样的选择,只有有质的积累,一定会有量的爆炸的一天,你只需静候一切美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