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全力以赴地拼命做好一件事,你一定会迷恋上梦想怒放的波澜壮阔。
12月8日下午,深圳。
当脑海中清晰地回忆出快速扑克牌每一个地点桩上的图像,我知道,心心念念的世界记忆大师证书到手了。那一刻,我爱上了深圳这个带给我好运的城市。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科普:世界记忆大师是个什么东东?
词条定义:记忆大师是人的荣誉称号,但不能随便授予某个人,其具有相应的严格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必须经严格考核才能取得这项资格。也就是说,通过考核是获得此殊荣的唯一途径。选手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必须成绩达到以下要求,才能被授予世界记忆大师称号:
* 1小时内记住1000个随机数字
* 1小时内记住最少10副扑克牌
* 2分钟内记住1副扑克牌
* 达标当年须十个项目都已参赛,且总分达到3000分以上
通俗来讲,成为世界记忆大师,你在周围人眼里会变得“很神奇”,同时也会被“你真的能过目不忘吗?”这样的问题不断袭击;你会和诸多《最强大脑》的明星选手同台竞技并亲眼见证世界记录的诞生(《最强大脑》节目上百分之八十的选手都是世界记忆大师),也会看见明星陨落江湖落魄;你会为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而手舞足蹈,也会为更多无力突破的数字而辗转难眠。
五个月拼命苦练,在工作、孩子和比赛之间艰难前行,跨界玩家的大师之路必然充满荆棘。但是我不怕,无非就是一天天的咬牙坚持,洪荒之力也是由每一个不起眼的日夜汇聚而成的。
我的教练杨雁说,我是第一个打破他总结的女世界记忆大师魔咒的人。第一节课上,他就说,以往只有三类女性能够成为世界记忆大师,未婚、离异、夫妻双练。很不幸,我一条都不符合。1984年生人,年龄并没有优势,全职工作,家有熊孩子,老公也没陪我练。
如果你要问我有什么秘诀?我的答案是:运气好。是的,因为我恰好是一个相信自己的人,相信自己只要全力以赴,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我的基本情况:媒体编辑,阶段性忙碌,家有一岁多小宝,2017年6月底正式训练,教练网络辅导,每天平均3个小时训练时间
我面对的竞争情况:大部分全职集训半年以上的成年人
我达到的情况:以比记忆大师标准线3000分多出将近八百分的总成绩获得证书
在我的训练过程中,有三个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葵花宝典之一——信念。
你的信念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第一个信念是: 我要学。
这个信念来自我心底深处的渴望。还记得在墨西哥驻外工作时,受《最强大脑》节目影响,我第一次接触到图像记忆的理念,并报名了尚忆的网络课程。因为拉美和中国是黑白颠倒的时差,我需要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起床听课,八点上班。一周的课程,我没缺一节课,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期待上课,期待学到更多东西,这是一种听见梦想召唤的声音。
从图像记忆后来又接触到世界记忆大师的领域,我的初心一直没变。
第二个信念是: 我能学。
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觉得自己随着年龄增大好像越来越爱忘事了,特别是宝妈,以自己的亲身体验默默认同了“一孕傻三年”的说法。
其实只要稍微想一想,你就会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比如,你是否能清晰的想起童年时期让你特别高兴或伤心的一件事而忘记昨天你吃了什么饭或者穿了什么衣服?事实上,一件事能不能被记住,跟你的专注力和注意力分配关系很大。如果一件事调动你很多感官感受,那么这件事就被分配了足够的注意力,就可以被记住。被遗忘的事大多因为你当时要处理的信息过多,精力过度分散,而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力,心理痕迹不深,从脑海中提取时就印象不深。
明白这个原理之后,我就坚定的认为,没有记忆力退化这回事,学任何东西都可以学会。那么问题来了,用多久学会呢?这时候就体会到了好教练的作用。在考大师证这件事上,一个靠谱的教练能让你少奋斗好几个月。
今年四月份,我在杨雁老师的公益课上又树立了一个信念: 大师证很简单,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正因为他自己一个月就达到了大师水平,他坚信其他人也可以做到。
我刚开始半信半疑,觉得一般人很少能有他那样拼命三郎的精神,但是管不了那么多了,既然没有别的选择,照他说的去做就好了!每天不管训练到多晚,不管再忙,完不成任务绝不睡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每天都在进步,从6月29号正式拜师学艺,到12月8号拿到大师证,平均每天三个小时,如果折算成每天八小时全职训练的话,可不就是一个多月就出师了吗?相信,才能做到!
葵花宝典之二——刻意练习。
一万小时定律早已被刻意练习所替代,所有属于技能的领域,尤其是竞技,只有运用刻意练习才能成为高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竞技记忆同样如此。对于普通人来说,成为一个体育运动员很难,但通过刻意练习成为一名脑力运动员却是人人都可能的。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刻意练习和普通练习的区别是什么?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讲,我觉得刻意练习是一套有目标,有指导,有反馈,有修正的科学训练体系。刻意练习的终极意义是建立自己的心理表征(《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最重要的概念,我读这本书时并不明白它的含义,只觉得是中文翻译的诘屈謷牙,通过不断的记忆训练,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解),通俗来说,就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通过不断的重复高效训练步骤建立固定的大脑回路。
心理表征才是刻意练习的最重要成果,是能力固化的结果,一旦被建立,就会比较稳定并可以迁移到其他任何训练领域。
我的刻意练习之路是这样的:
首先是定一个合适的目标。
我知道自己考大师证是出于强烈的兴趣和好奇,我也清楚我在全职工作的情况下不可能投入太多时间,所以我的目标只是拿到证书,并不要求自己成为高手。我认为这个目标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目标有了,怎样保证不会虎头蛇尾呢?最好的办法是赋予目标意义。马斯洛需求曲线告诉我们,精神需求才是超越物质需求的更为深层次的需求,对于完成任务来说,才是更为持久的驱动力。
是的,任务。到了刻意练习阶段,谈什么兴趣爱好?Too naive。有过专业训练的人都能体会到,任何刻意练习的过程都是充满痛苦和艰辛的,因为你需要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挑战更高难度,不断遭受挫折,不断重新审视自己。这些,都不会是轻松愉悦的,却是能让你不断进步的。
那怎样才能赋予目标意义感呢?经常在脑海中彩排实现目标后的场景。我在训练过程中,经常想象自己拿到大师证后的兴奋,想象我以后可以和儿子一起玩牌,一起比赛记东西的场景,这些让我更喜欢训练,能够像谈恋爱一样对待训练,每天想训练,训练时很开心。
其次是高手指导。
杨雁老师曾经是快速扑克项目世界冠军,比赛经验丰富。他为我制定了阶段性的训练战略和严格的要求。每天都要交作业,每周末都要测试。此后,我就彻底失去了自由。除了上班,带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在训练,甚至有段时间做梦都是训练。
虽然压力很大,但我在整个七八月都处于每天进步的充实亢奋状态。以前需要睡够八小时才有精神,现在只需要五六个小时就足够,什么都不能阻挡我训练。好像和数字谈恋爱一般,我每天心心念念全是数字。我老公说,真佩服你对着一堆数字天天看到后半夜。我的成绩每测试一次都能有所提高,教练的作用是显著的。
第三是反馈。
刚开始训练时,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对于除了快速数字和快速扑克之外的项目几乎一无所知。我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训练项目,不知道我的阶段性目标应该如何设立。
这些都在我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教练的及时反馈得到了解决。他每天通过我的作业判断我当天的训练成效,指出我的问题,告诉我应该怎么调整状态。有几次,我的数字停滞不前,速度上不去,准确率也不行,似乎到了瓶颈期,他只说了一句:你还是太怕出错。我豁然开朗,很快有了突破。每日即时反馈,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每天都有复盘,有调整。
第四是及时修正。
整个训练过程中,我都在不断修正自己,从心法到技法。有一段时间,我会不自觉的和别人比,测试时尤其是比赛时比别人成绩好就沾沾自喜,比别人差时沮丧苦恼,导致状态时好时差,心理波动大,成绩起伏不定。
直到我听到一句话:赛场上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是你和自己的一场游戏。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状态多么可笑,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我是因为好奇和兴趣才学记忆法的,现在我在攀比什么呢?我只需要关注自己,提高自己,就够了,成长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值得关注,成绩的事,交给上天吧。
为了调整状态,我还在日常训练中加入了调节身心的冥想练习。这些让我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和丰盈,我能够全身心感受每一次训练,每一次联结定桩,每一个编码。
技法上的修正同样也很重要。
11月中国赛之前,我很少练习半小时以上的马拉松项目。比赛前夕模拟赛时,我错的一塌糊涂。这个时候,我在北京的教练陈仁鹏建议我尝试一种相当大胆的策略,将记忆宽度拉到最大,从头到尾记完一遍再复习。
天呢,我一直以为这是国际特级记忆大师石燕妮那样的大牛才能使用的策略,我可是连360个数字记一遍都没有练过的人,现在却要我840个数字记一遍?!陈教练用他妻子张颖的成功案例鼓励我,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的。就这样,我胆战心惊地尝试之后,发现真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原来我也可以!
这个发现带给我极大的信心,也让我之后的中国赛和世界赛上半小时马拉松和一小时的马拉松准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最后一点,刻意练习绝不是忽视重复。重复对于任何技能养成都相当重要。在刻意练习基础上,只要重复的足够多,两个原本薄弱的神经元之间就会逐渐建立联结,并变的越来越强,最终形成如电光石火一般的条件反射。重复也就意味着大量练习,量大才能出精品。比赛结束整理资料时,我默默地把摞起来至少半米高的训练资料封在了箱子里。
葵花宝典之三——时间管理。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就是因为没有时间,才什么都能做到。如果总要等到合适的时机才开始,就永远也无法开始。
其实没有所谓的时间管理,时间总是一刻不停在流逝,我们无从捕捉,也无从管理。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所谓时间管理,其实就是管理我们自己。
我是一个上班族,我的时间不可避免的被分割成了条块状。我的原则是,牢牢抓住块状时间,好好利用条状时间。
块状时间就是下班后的大块时间。整块时间是训练效率最高的,最开始我是利用晚上十点到十二点孩子睡觉后的两小时。但是熬夜训练的后果是身体损耗较大,记忆训练是脑力密集型运动,大脑兴奋度被调集起来后,我入睡很困难,睡眠质量不好。后来我及时请来外援帮我带孩子,我得以将整块训练时间调整到晚上六点到九点。
条状时间就是通勤路上以及工作间隙的时间。我平均每天的往返通勤时间是将近两个小时,基本能够利用其中的一个半小时;工作间隙能够有效利用的时间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这部分时间的特性是几乎不能做最核心的记忆训练,我大部分会做熟悉编码、出图联结、整理地点桩等基础练习。
上班族要想有效利用条状时间,必须快速切换状态,并在一个状态中保持专注。比如上班时,我会用最快的时间完成工作,之后就可以安心训练了,下班后我基本不会处理工作的事情。如果在工作时想着训练,在训练时想着工作,不停的切换状态对精力的损耗是很大的,导致效率低下。
此外,我还是一个宝妈,家有一岁半熊孩子,每天精力旺盛,上蹿下跳。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你的时间真不是你的。想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放下没有时间训练学习的焦虑感,在陪孩子的同时,多一分钟的学习时间都是赚到。
我由一开始的纠结烦恼到后来的释然,反而发现,带孩子时可利用的时间也很多。比如我会在陪孩子玩的同时放着数字听记,时不时地听上几耳朵,跟不上定桩记忆那就练练出图联结也是好的。我还会手边随时放着训练材料,利用孩子自己玩耍我只需在旁边守着的时间随时训练。
这样边训练边照看孩子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儿子每天听英文数字,不自觉跟着模仿,很快就学会了英文数字的发音,而且他对我的扑克牌非常感兴趣,经常会装模做样的玩牌。
我把这种利用时间的方式叫时间折叠,就是在你不可控的大块时间里折出一丢丢的碎片时间给自己。
我还有一个时间折叠的习惯,就是从起床开始就放着我想听的音频,洗漱、上厕所、洗澡、做饭、吃饭,全都放着,这样的时间,一天半个小时就轻轻松松就能省出来的,只需要克服完美主义的心态,别觉得同时做其他事情就不能全神贯注听音频,其实有什么内容是需要你一字不落地听完呢?只需要抓住一半甚至更少的要点,就会日日有进步了。时间的长度不可能改变,那就只能尽可能增加时间的密度了。
结语
任何技法的训练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心法。心法的关键在于,认识你自己。
这小半年的训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让我知道自己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这是我继自学西班牙语拿到DELE高级证书之后,第二次短时间成功的突围,只要你有过一次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之后的成功便都是必然。
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这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的一句话。共勉。
附两篇日记,让你看看一个资质平平的宝妈如今云淡风轻背后所经受的煎熬。
20170429
怀化~长沙~北京
结营测试成绩非常糟糕(倒数第二名),比较沮丧,但我要越挫越勇,向前冲是我唯一的选择。
这次培训是来对了,了解到很多实战经验和训练技术。感觉无比充实。对于这次培训之旅非常满意。又一次验证了当你不知道做何选择时,就任选一个方向迈出步伐,然后你路上的经历就会告诉你答案,让你不在迷茫。
20171019
持续咳嗽加感冒,十九大加班,家庭琐事,特别是中国赛晋级压力,今天在医生说我很可能是哮喘时瞬间扛不动了,只觉得不堪负荷,举步维艰。
又开始恢复训练初期时熬到半夜十二点的节奏,可是早上却怎么也无法五六点就起床,身体疲惫,沉重,却要装做若无其事的坚强。
我是自找的。
别人守着铁饭碗知足常乐,我偏想要的更多。
别人享受安逸舒适,我追求挑战刺激。
如此,还说什么呢?就练到自己更快更强!
最后,我悄悄告诉你,世界记忆大师到底能不能如电视节目中所展示的那样过目不忘?
至少我——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