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王亶望与和珅,在调查冒赈一事上,各自都应对有方,在见招拆招中较量。一方是为了不让对方抓住把柄,而另外一方则是为了找出破绽。期间,两人沟通方式与处理思路,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也同样值得借鉴。
首先,打草惊蛇。乾隆派和珅查王亶望,人未到但消息先行,乾隆是否真的指望和珅能查得水落石出,我们无从得知,但即使和珅查不出,刘墉和纪晓岚也一定能查出来。但启用和珅,可以利用王亶望轻敌之心,降低其防备,反而更容易抓住其把柄。
第二,预估判断。得知乾隆派和珅前来调查自己,王亶望在战术上,做出了两种不同的判断。人员方面,王亶望藐视和珅,并据此揣测乾隆真实意图,得出“乾隆是否真的要查清冒赈一事还未可知”的结论;事情方面,王亶望却高度重视,并做好自己所能做的准备。
为此,他先以“冰炭银”将众位官员拉下水,让他们变成和自己一样的既得利益者,简单说,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针对拒绝的陶士麟,他利用其君子气节将其逼至死路。
第三,接待和珅。这是两人第一次交手,但王亶望选了一个让自己占尽天时地利的地方——圣祖行宫,并且很好地为自己冒赈所获银两找到了一个最佳去处。但和珅并没听信其一面之辞,而是仔细查看其账目,并逐一盘问。
第四,宴请和珅,告知冒赈之事。这一步,王亶望是咬定和珅查不出蛛丝马迹,所以,借认罪之机,以退为进,其实是在跟和珅挑明,即使你继续查下去,我也就是冒赈之名,但也是为民着想、为乾隆着想。至此,和珅反而被将了一军。
对此,和珅的应对,同样以退为进,不管王亶望用任何伎俩,他首先做区分,并且看到王亶望有罪。
第五,陶士麟自尽,峰回路转之机。陶士麟自尽,表面上看,给和珅又带来一重困难,因为唯一没有与王亶望同流合污的官员也死了。但因此与刘全的讨论、和珅从王亶望一言一行中洞察出的罪行,以及大胆假设后的想法,让和珅坚信一定能找出破绽。
同时,和珅还看到的是人性,陶士麟之死,于王亶望、和珅都是一件喜事,王亶望高兴的是少了一个揭发他的人,而和珅高兴的是,这证实了王亶望确实有罪。
第六,刘全的“小人之道”。正当和珅犯愁的时候,灵机一动,一个问题给整个事件带来转机。
和珅和刘全其实并没有刻意做什么,但时机到了,问题和方法就自然浮出水面。但前提是,他们一直认定王亶望一定有“罪”而不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