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开卷有献词: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仿《红楼梦》用英文写成《Moment in Peking》,向西方讲述二十世纪头三十七年间,在国外列强、国内军阀的枪炮下,封建大家庭分化,而孕育出新生命!
小说末章的描写:日军占领杭州,木兰一家三口及仆人一家三口西迁入蜀。途中,“遇到一条小溪,二十尺宽,一座桥已经炸断,水只有一二尺深,但是锦儿说她把木兰和阿眉背过去,免得她俩把脚弄湿。但是她丈夫说不必由她背,丙儿就可以把她背过去。所以锦儿由她儿子背过去,然后左忠和丙儿把木兰和阿眉再背过去。这样情形之下,很奇怪的是,主仆之间的分别自然消失了”。
途中,一个孕妇在空地自己接生,脐带还没有割断。木兰跑去帮忙,用打碎的碗碴切好脐带。孕妇说:“太太,您真是好心人。你若要,我就把这个孩子送给您。我们这么多口子都养不起了,又在逃难。您看这是个男孩子。”木兰收养了。这天,停留天台山下一个庙里。“夜里,婴儿哭时,木兰用棉花蘸了一滴蜂蜜,擦了自己的奶头,使奶头儿发甜。她把婴儿抱到怀里,婴儿就吮着奶头儿睡着了。木兰觉得有一种奇妙的快乐,觉得来哺育这个婴儿,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
从小说前文,可知木兰的思想升华,经历过血的洗礼。前“三一八惨案”,大女儿参加示威而身死,木兰怨女儿去游行,是不情愿为国家而舍小家;后“八一三事变”,唯一儿子毅然从军上前线,木兰心甘情愿舍小家而保卫国家。
小说的人物背景,起始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夕。但是,作者又用木兰约立夫游圆明园“残基废址”的对话妙笔,将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祸端,追溯到中英鸦片战争。作者认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的因子,故用庄子思想来解释中国式家庭变迁。具体讲:曾家是典型封建大家庭,大儿媳曼娘为姑表亲联姻,终身守寡,象征旧文化。二儿媳素云来自牛家,为旧文化的阴暗一面;三儿媳木兰来自姚家,为旧文化的阳光一面。在外部环境冲击下,阴阳作用于旧文化之中,终使封建大家庭走向民主小家庭,这无疑是历史必然。
今天写小说的人们,当站直了,向那些忧国忧民的前辈文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