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字的时候,我在说什么?(35: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1.

前几天的时候,一不小心又刷到一个让我想要感慨一番的视频。

视频中,看上去像是读初中年龄的女生,在和父母比谁的吼叫声更大,母亲在勒令女生去死之后,毫不客气的送上了一记耳光,此时,一旁的父亲也不甘示弱,除了口中不停的质问和威胁,手也没闲着。

这种仇视和对立,把我带回了自己曾经的年龄阶段,或许正因这种共鸣,才引发了我或者愤怒或者同情的心情。

评论区里,有说都是叛逆惹的祸的,有说父母的言行不应该如此激烈的,有同情孩子的,有理解父母的,也有站在自己的立场指责别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关于评论,我觉得你发表的是什么,就是代表你内心深处是怎样的。比如同情孩子的人,往往和孩子有过同样的经历。理解父母的,往往都在养育过程中使用着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因为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片段,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所以不会针对视频中的任何一方做出评判,只单纯的就“叛逆”二字聊一聊……

叛逆,听上去是不是很可怕?因为叛逆的孩子目空一切、自私自利、冷血无情,要多可嫌有多可嫌,要多可恨有多可恨,要多恶劣有多恶劣……

但是,叛逆是有原因的,各位。

我觉得,很多家长都很奇怪,一旦孩子叛逆,就只简单的把责任推给“叛逆”二字,只认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阶段,慢慢的也会自然而然的过去,从来不思考孩子叛逆的背后究竟是因为什么,也不认为孩子的叛逆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更不在乎叛逆会给孩子自身带来怎样的伤害。

因为这件事引发的我的共鸣,我去重温了樊登老师讲过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一书,并购买了电子版在阅读。

书中讲到,叛逆的原因很多很多,但归根结底,所有原因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所有叛逆的都是因为无助。

他们都不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很多复杂的恐惧,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叛逆控制不好的话,后果有轻有重,除了回归的周期很长之外,还可能出现沮丧、抑郁的症状,甚至会导致犯罪。

这完全不是耸人听闻,而我也相信,许多人身边,都在发生着这种事情。

叛逆的孩子如果没有通过伤害别人来填补自己内心的恐惧,那他们就会通过伤害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2.

众所周知,为人父母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是的。但是既然选择了成为父母,就不能想轻而易举的做好一件本就不容易的事情!

这种轻而易举,更多的是说心理上的,因为我也不得不承认,努力学习育儿技能并将这些技能运用,是一件非常辛苦且艰难的事情。

当然了,我也会认为,这更多的是因为自己还没有认识到育儿的真谛,或者说自己内心还不够成熟和强大,才有了这种艰难的感觉。

早几年前的时候,就看过一个言论,说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我们可以为了许多职业或者技能而努力学习考取称职的资格证,却对于为人父母这么重要的事情,在自己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随意上阵……

没有人天生就有如何很好的为人父母本事,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获得了一系列为人父母的技能的。

可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事前不学习就算了,成为父母后,也依然仅凭着自己自以为是的“过来人”的身份以及狭窄的知识面,拿孩子的成长当赌注。

诚然,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但我们都可以也都应该通过各种学习,让自己在自己的角色中,成为称职的那个。

所以我想在这里粗糙且笼统分享一下《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一书。

虽然书名听上去像是讲如何养育叛逆的孩子,但看完整本书后,我发现,它其实适用于整个育儿育己的过程。

虽然我已经看完了整本书,但我认为,其实每一本书的结束,才是学习的开始。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作者说:“每一个育儿方法都可能会失败,因为我们放弃得太快。”

希望当我的女儿们去到某个阶段或者有叛逆行为时,我可以将在书中的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如。

我知道很难,所以,对于运用的结果,我也没有那么乐观,但我相信,我会因为通过不断地学习,而受益匪浅。

3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杰弗里伯恩斯坦。

他在这本书里,提出了“10个生活改变日”的计划,通过每天循序渐进但又不同的学习和改变,教会我们该怎样努力减少孩子的叛逆行为并陪伴孩子尽可能的顺利度过叛逆期。

第一天: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

就像我们去治病一样,我们首先得知道病因是什么,这个病因是怎么形成的,然后才有可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第二天:理解叛逆孩子。

因为,如果父母不理解叛逆孩子的内心深处正在发生什么,就不能把握怎样打破孩子叛逆的恶性循环。

理解,是帮助孩子产生安全感和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是一切的基础,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理解的底线,是向孩子表示理解的方式,可以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

第三天:在大喊大叫的陷阱边上学做情绪教练。

因为我们大喊大叫,其实就是在教会孩子大喊大叫。

许多研究也表明,被大喊大叫养育出来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人身攻击、语言攻击和社会退缩的现象,而且缺乏积极行为表现。

第4天:超越权力之争。

权力争夺一般是因为叛逆的孩子觉得自己无能,需要通过权力争夺来弥补自己的无能感。

而面对叛逆孩子的父母,则觉得自己对孩子失去了掌控,受到了威胁,需要通过权力争夺来捍卫自己作为父母该有的威严。

最后,两败俱伤。

那结束权力争夺的第一步,是作为父母的自己,正确的改变自己的想法,保持自己完整的父母价值观。

第5天:强化孩子的积极转变。

其实,叛逆的孩子更需要认同,他们需要更多的非物质奖励来抵消对自己的消极感觉。

所以,作为父母,可以把对叛逆孩子的注意力从消极行为转向积极行为,并通过真诚和持续的表扬,让孩子产生自我感觉良好的感觉,在试着放下对孩子的高期待时,还要鼓励和信任那些叛逆的孩子可以变得更好、更加合作。

第6天:纪律约束并非让人绝望。

作者说,让纪律产生效果的唯一途径,是父母应当考虑到,纪律是用来教育和支持孩子的,而不是赢得控制的一种方法。

真正不会让叛逆孩子产生绝望情绪的纪律约束的核心,是关爱和指导。

在这一天,作者还提出父母应当慎重让孩子“自食其果”,因为,单单是后果本身,并不能教会孩子如何进行自我评价、解决问题和自我控制的一系列的重要观念和技能。

没有有益的引导,后果惩罚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第7天:调动家人的支持。

这一天,我们将了解到,如何通过调动全家人的力量来促使叛逆孩子的行为向积极方向发生转变,并维持积极行为。

以及,当叛逆孩子因为单亲或者被独自抚养而缺乏其他家人的力量支持时,监护人或者抚养人又该怎样面对和处理等技能。

第8天:如何减少在学校的叛逆行为。

作者会教我们如何教导和帮助孩子,以减少他在学校里的叛逆行为。

作为父母的我们,又该如何帮助我们提升孩子的自信,以使他们管理好自己在学校时的情绪。

第9天:克服顽固性障碍。

其实,除了家长的教育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会引起孩子的叛逆行为之外,还有其他原因。

那么在这一天,我们将更深入的了解到那些顽固性障碍,并学到如何克服。

第10天:从长远减少叛逆行为。

作者说过,叛逆行为是会反复发生的,但我们也要记住,我们和孩子都会一直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通过所犯的错误来学习。

保持彼此前进的步伐。

比起责怪孩子或者自己,在必要时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更重要。

4.

我一向不想在录视频时提及原生家庭,因此,分享完这本书之后,我就在想,这会不会让人觉得我是在为曾经叛逆的自己洗白呢?

首先,我不完全排除这个可能。

其次,这个可能,并不代表它就是主要目的。

就像这本书的书名,虽然被翻译成了《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但整本书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追究谁对谁错。

最后,我清楚的知道,我分享所有育儿或者心理知识的角度,都只站在自己为人父母的立场,为了帮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而不是站在为人子女的立场惊呼“原来是这样……”,然后去责怪或者怨恨什么,因为这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让自己陷入“原生家庭的问题,凡是没有被解决的,都会被转移”的错误循环里。

不记得是哪本书,但记得樊登老师在讲它的时候,说过一段话,带给我非常深的触动和思考。

樊登老师说:“我们的父母尽他们所能了,他们在他们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够做的最好就是那样。他们也曾经是孩子,他们也有过童年。

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童年的时候经历过什么,他们的内心深处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创伤。

所有的责怪和抱怨,都只会让我们自己变得更不成熟。而我们成熟的标志就是,可以对过去、对他们、对自己都表示接纳、理解和感谢,在对未来的展望里,互相成长。”

因此,尽力学习各方面知识,不是为了找原因推卸责任,而是为了找方法,让自己可以正确的承担自己接下来的责任。

全方位不停地学习,更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因为这是在我看来,唯一接纳和改变自己的方式。

而我们只有先接纳了自己,才会知道怎样接纳别人,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无法接纳,那在育儿过程中,势必也会对孩子无法接纳。

我们常说育儿育己,眼下我对于育儿育己的理解,是帮助他们成长,而不只是抚养他们长大;是帮助自己重新成长,而不只是为了做一个合格的妈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