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汇集了三个故事,第一个讲婚姻,第二个讲欲望,第三个讲死亡
三个故事都没有光明的结局,也没有答案,也许这恰恰象征了生命本身,没有答案正是对这壮烈的生命应有的尊重。
个人最喜欢的第三个故事,也就是这个书名《伊凡伊里奇》,讲死亡的故事。
主人公伊凡伊里奇过了一辈子中规中矩的生活,做了一切“应该”做的事和“正确”的事。他很“上进”和体面,他也获得了他所追求的东西。
生活正步入正轨之时,不幸得了绝症,眼睁睁的感受自己的身体逼近死亡。他心有不甘,他想不通他做了一切该做的事情,为什么上天要他承担这个结果。
他为他的生死问题感到焦虑,恐惧逐渐绝望。他觉得旁人理应理解他,可实际上呢,大夫不关心他的死活,只对病症的原因感兴趣,家人假装他得的是很普通的病,只关注他有没有按时吃药。没有人关心他的死,没有人想面对他的死。其实,人们不是不想面对他的死,而是不想面对死 本身。
他慨叹“可他们也会死的。这帮傻瓜。我先死,他们后死;他们也一样要死的。可他们却还在得意。这些畜生!”他说的是实话,但实际上大家能拖一天是一天,只有真正临近死亡的人才不得不把这个问题提上日程。所以才有,人本质上是孤独的,这种说法吧,你最终逃脱不了独自面对死亡的境地。
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他大部分是时间都心中都是绝望和痛苦,偶尔又心怀希望。但通常希望之后又是更大的绝望。这和生活的进程多么的相似啊。
最终他在临死前的三天,开始走向解脱之路,转折点就是他的小儿子。伊凡伊里奇那时正在同时承受着死亡临近的恐惧和周围人虚伪的安慰,这两重对立而引发的荒谬感,他疯狂地咒骂一切。他的小儿子走近他,被他打中头之后,反而抓住他的手哭着一吻。我想他从他儿子的哭泣中感受到了安慰,这哭泣代表着同类物种共同面对死亡时的无奈,他们此时同命相连了,他们的结局相同,只有时间的先后。
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但他正在面对这世上最令人头疼的问题,非常的不容易。他的其他亲戚朋友,假装死亡这个问题不存在,让他痛苦万分,这意味着他得一个人面对一切痛苦,这时他儿子的哭泣,让他的孤独感减轻而逐渐消弭,慢慢放下了一切。
通过这个故事,我在想,面对濒死者我们最该避免的态度就是假装死亡不存在,假装轻松。这无形之中更加拉远了你和病人的距离,让他更加的孤独。濒死者是无法假装轻松的,他的一半身子已经踏入死亡之门,没有任何幻想了。你能做的只有和他一起真诚的面对这个问题, 承认死亡,承认生命有限的无奈,承认自己同样的焦虑甚至恐惧,承认这每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承担的课题。
我喜欢让自己做精神上的死亡演练,这是无意识发生的,或许是死亡焦虑过于严重。但我想演练终究是演练,次数再多也不顶用吧。对于死亡这个课题,没被它逼到那个份儿上你就永远过不去那个坎儿,你永远存在侥幸心理,你永远想拖延,你永远心存幻想。是啊,这又有什么错呢,想活着是我们的本能,我们厌恶被死亡的阴霾笼罩,你想让人们怎么办,让他们天天愁眉不展?为了活下去,人们需要幻想。
当然作为人,终究无法,也不该完全忽视死亡。或许死亡是一面镜子,当我们沉下心来面对它时,可以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或者不想做什么,这一切都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