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件 背 景
接上篇。楚爸想把小金鱼放到小区池塘里,楚妞不同意,大哭了一场,楚妈试图用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共情、启发式提问等去引导楚妞关注于解决问题,但是没有成功。
情 景 再 现
“小金鱼事件”后的第二天。
楚妈正在吃晚饭。
楚妞突然站到旁边,靠在楚妈身上,问:“妈妈,明天我们把小金鱼放到池塘里吗?”
楚妈转过头,问她:“你想放吗?”
楚妞摇摇头。
楚妈又问:“那你想出其他办法了吗?”
楚妞重复了昨天楚爸提出的建议,说:“我们可以等到周六买了新的宠物,然后再把小金鱼放回去。”
楚妈一听,奇怪地说:“可是你昨天说小金鱼放回池塘里还是会死掉的。”
楚妞极不情愿地说:“是的。”
楚妈明白了,楚妞其实没想到更好的办法,但是又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小金鱼在家里死掉,所以,楚妞也处在纠结和矛盾中。
楚爸见状走了过来,蹲下来对楚妞说:“因为没有朋友,所以小金鱼才会死掉,它太孤独了。”
楚妞听了,突然兴奋地说:“那我们可以去钓鱼,钓很多很多这样的小金鱼,然后把这条小金鱼也放进去,她就有朋友了。”
楚妈一听要去钓小金鱼,还要钓很多很多条,额头瞬间冒出三条黑线,貌似还看到一只乌鸦飞过……咱还是整点切实可行的吧……
楚妈赶紧说:“妈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你想听吗?”
楚妞点点头。
楚妈说:“我们可以去花鸟虫鱼市场买个大一点的鱼缸,多买几条小金鱼,然后再把这条放进去,这样它就有同伴啦,我们还可以买一些水草来装饰鱼缸。”
楚妞对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兴奋地说:“对,就像贝贝熊家一样。”(贝贝熊系列丛书里提到了相关的内容)
紧接着,她又说:“我还要买一根长长的粉色丝带,在鱼缸上系一个大大的蝴蝶结。”
楚妈点点头,说:“嗯,妈妈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这时,楚妞又问:“妈妈,那现在的小鱼缸该怎么办呢?”(其实就是个塑料水杯,根本不算是鱼缸)
楚妈想了想,觉得除了扔掉好像没有其他办法,就问她:“你觉得呢?”
楚妞也想了想,说:“我有办法了,我们可以用这个来给大鱼缸换水。”(不禁要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点赞,在父母看来已经是无用的东西,孩子却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更符合当时情形的需要)
楚妈搂了楚妞一下,称赞地说:“嗯,你想出了非常好的办法,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楚妞高兴地笑了。
后 记
周六,楚妈带着楚妞,一起到花鸟虫鱼市场买了大鱼缸,还买了五条漂亮的小金鱼,期间,楚妞一度表示不能买大的,因为大鱼会欺负家里的小鱼……
回到家后,楚妞一直坐在鱼缸旁边,看着小金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足足看了两三个小时……至此,关于小金鱼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楚妈反思
传统的管教方式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跟风别人“那么说的”“那么做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要考虑相关的情形,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往往可以头脑风暴出更多、更符合情形的行为选择。听到了他们的解决方案,你可能会惊奇:“我怎么就没早点儿想到呢?”然后,事情就so easy了。
资料链接
关注于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其解决办法是什么?当大人肯花时间训练孩子,并且放手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施展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时,孩子们就会成为出色的解决问题能手,并且能想出许多很有创意、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来。
——正面管教[M],[美]简·尼尔森著,玉冰译,京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