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不知何时起,学校已经渐渐成了没有“书”的学校。也许很多人都会奇怪:学校里怎会没有“书”?是的,学校是最不缺书的地方。但我此处所说的“书”,不是各种教材、练习册、提分宝典诸如此类的书,是指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著作、精神典籍。
看到此处,也许有些老师会拿出切实的证据来质疑:我们学校就有多少册多少册图书,就有师生借阅室等等。但是,“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繁重甚少,有时间去逛书店,进图书馆,这是个基本的事实。”(唐江澎《培养终身阅读者》)学生考试时,往往会把书籍摆放到走廊两侧,近几年走过堆满书的走廊,想寻觅一本名著,几乎不可能,即使不是名著,原来学生手中较常见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也几乎难见其身影。
高中如此,课业负担相对较小的初中又如何呢?通过了解,初中生都会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等名著,原因是考试需要。即便为考试而读,很多学生也只是考到哪读到哪,考试涉及不到的章节,很少有学生读下去。甚至即使是考试涉及的章节,有的学生也不愿去读,仅通过百度等途径了解故事梗概以应付考试。
有图书,有师生借阅室的学校,学生读“书”的情况也许会好一些,但是整体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是,一有图书不借阅,虽然有图书资源,但是有借阅习惯的学生不多;二是青睐漫画、卡通、杂志等浅阅读图书的多,忠爱名著、大部头深阅读图书的少。
与学生贫乏的阅读现状相对应,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的语言是干瘪的,思想是浅层的。在高考题目,阅读理解内容加大的今天,部分学生便明显感到了吃力。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是无法很好地应对新高考的,不仅如此,从人的长远发展角度点讲,“在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要想培养出人格健全、精神优秀的学生,实在无异于缘木求鱼!”(唐江澎《培养终身阅读者》)
是不是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呢?确实,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上课、做题上,但是即使学校“查得很严”,仍有很多同学通过购买纸质书或下载电子书来偷偷“阅读”网络小说。所以说学生会不会去阅读,阅读兴趣很重要,其次是阅读的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除了家庭的引导外,学校可以做的研究工作有很多,如阅读环境氛围的营造,阅读方向的引导等等。
把“书”请回校园,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可以称作学校的地方”,而“不是一个竞技场、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