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振动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式,她提醒同学们都应该记住。这时坐在前面的同学,齐刷刷地低下头去抄写;而坐在后面的同学,耳朵一灵,马上停住在玩的游戏,转为拍照,将这个重要的信息拍下来。
我是坐在教室后面的一员,但并没有在玩游戏,手机也就在桌面上静静地躺着,可我就是迟迟不拿起手机去拍,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这台手机拍照效果不是很好,别人3秒钟就能拍个好的,我得需要几十秒来调整什么的,反正这个手机的拍照是个鸡肋,不好不坏,提高不了我的效率。
不是要记下这个重要的公式吗?一种方法就是我自己拿手机出来拍;另一种,简单了,直接课下让同学微信发一下给我。此时的我该怎么办?
很明显,短期来看,直接让同学帮忙的这个方法,可以瞬间完成这件事,而且保证质量,完美!但长期来看,却不对头,因为你并不能保证未来凡是遇到这种情况都得去找你同学帮忙吧,这么简单的事,却做成“大事”的模样,很是拖效率的后退。
那么要反问一下自己了,自己的手机拍照功能真的这么垃圾吗?
我下意识地不甘心地打开手机的拍照功能,尝试拍一个好点照片。
“该死怎么没有放大缩小的功能!”突然脑海里一闪,不对劲啊,这手机是小米牌子,而且是智能手机,拍照功能怎么会那么水?这个功能会有!
不一会儿,我真的把这个功能找出来了,接着按这个思路,我慢慢把这个照相功能给挖掘。十分钟后,我惊呆了,这还是我认识的手机拍照功能,贼强!完全满足我的需求,我还在想要不要换台手机呢!
原来,一切都是自己肤浅的认识而造成了认知的壁垒,由于懒,由于以前的惯性,将自己手机的拍照功能早早定性,而放弃了继续研究的欲望和勇气,怕浪费时间不讨好!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对于深入思考来说,真的很重要啊!
最终我还是打破了“我的手机拍照功能很水”的这个认知壁垒。并且还很有趣地发现,我的手机可以当作一个小型望远镜来对待,简直是让我这个近视有点深的人开了“天眼”,让我乐翻了天。我兴奋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思考:
按着我犯错的思维方式重新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还有哪些所谓的认知也是这样造成的?
想着想着,我内心不由生出一股寒意……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