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妈妈是婴儿的镜子》《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1.
存在等于被感知。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妈妈就是每个人生命中能够感受自己被看见的第一面镜子。
在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视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妈妈的注视是带着接纳与喜悦,那么婴儿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他一直被看见,一直被关注,感受不断被确认,形成一个丰富而灵动的自我。
如果妈妈缺少对婴儿的注视与关爱,那么婴儿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存在的。他没有被看见,没有被关注,感受不断被忽视,内心成为一片黑暗荒芜的原地,自我极其渺小。
如果妈妈的这面镜子时而打开,时而关闭,婴儿在打开的时刻会形成自我感,但这种自我感是破碎的,是不完整的。他在长大以后会极为在乎别人的反应,甚至形成刻意讨好他人的人格。
后两者会用毕生来追求被别人看到,不管是用好的方式还是扭曲的方式。
但他们的心中又同时存在着一个极端的矛盾——无比渴望被看到,不被看到等于死,可被看到的那一刹那,也觉得要死。
通俗点来说就是他不能爱上其他人,他不能接受别人的爱。
当我们和别人建立关系时,不断在关系中感受彼此,信任越来越深,逐渐放下防御,小我消失,一个包含着“我与你”关系的新自我建立了。
这要求人们有一个相对健康的、承载着充裕安全感的自我,去承托这份关系。
如果没有,在建立关系时,那种小我丧失的洇灭感就太强了,令他们不敢尝试。
自我渺小或破碎的人,害怕与他人或他物,甚至与他自己联系,因为关系上的链接会让他担心失去自己的身份和自主性,在面临亲密关系时产生焦虑,这种焦虑被美国心理学家莱茵称为“吞没焦虑”。
有这种焦虑的人只能感受到极端情形,要么建立关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彻底孤立,不存在中间地带。
对他们来说,被憎恨或被攻击,反而比被爱更安全。
因为在孤立中,他们的小我感觉安全。
2.
童年时得到的爱与关注,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是如此重要。
心疼那些没有被看见的孩子,他们高举着双手、呼唤着爱,却一再被忽视,在冷风中凝结成一个失语的影子。
他们内心的孩子永远停留在被忽视的那一刻,不再长大,变得渺小、残破甚至邪恶。
想到电影《双雄》中吴镇宇扮演的大boss,应该就是典型的童年没有被看见的案例,他渴望被关注,又极其暴虐凶残,对黎明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爱你就要你恨我,爱你就要杀死你”。
幸运的人在“被看见、被感受”的环境中长大,不幸的人怎么办呢?
当你已经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时,努力去“看见”自己心里的那个孩子,给予他关注,自己去确认自己的感受,无论多么害怕,都勇敢地投身于外部世界,去激活感受能力,去感受自己的感受,给予自己肯定。
同理,在任何一种关系中,关系双方都要给予对方持续的关注与爱,让对方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才能保证这段关系的健康、和谐。
另外,武志红老师的书中只提到妈妈的关注,我承认妈妈的责任无比重大,可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家庭,起码应该有三个成员,那么爸爸去哪儿了?爸爸们也请看到孩子挥舞的双手和渴望的眼神吧!
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被“看见”,每一个人都不害怕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