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踌躇满志,下周一的晨会,他要在全体师生面前发表一个演讲。对于他这种才华横溢的老师,花太多的时间去准备演讲稿是不可思议,要讲什么内容,他早就想好了。只待下周一的到来,他便慷慨陈词。
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已经四年了,教书这么长一段时间,他已教出了一定的心得,一定的感想。
近几日,有一个问题不断地跳入他那“好动”的大脑,那便是:怎样的授课才是真正有效的?
想着想着,他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而学生小刘已经坐在那儿等他了。
小刘是一个体育特长生,擅长田径项目,尤其是长跑。但是学习成绩嘛……实在叫人不敢恭维。
作为一个信奉“教学原教旨主义”的语文老师,陈老师相信,语文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的科目,只要这个学生曾经领略过文学的魅力。
而陈老师这次之所以约了小刘到办公室来谈话,也是想趁机打通他的“任督二脉”,从此之后,能在语文学习上突飞猛进!
陈老师坐在办公椅上,小刘站在他的旁边,陈老师对着小刘说了一大堆“诗云子曰”、“文学拯救灵魂”之类的话。而小刘的眼神,却自始至终都闪烁着“excuse me”的呆萌。
最终,久经“纵横捭阖”之沙场的陈老师败下阵来。他喘了口气,低下头来喝了口水。而当他抬起头时,却在无意间瞥见了张贴在办公室墙壁上的一则格言。
那则格言,是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看到这句话,陈老师顿有所悟。
他指了指那则格言,对小刘说:“看到那句话了吗?”小刘点点头。“知道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嘛?”小刘摇了摇头。
陈老师叹了口气,他想起自己在第一次看到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时,也是跟小刘现在差不多的年纪。
他想起自己在小的时候,也时常听到一些类似于这句话的,很深很正确的哲理。但是,他忽然回忆起来了,自己在那个时候,不也是对这些哲理毫不“感冒”吗?然而,长大后的今日,再次读到这些哲理时,他竟会耻笑过去的自己这么“不识货”。
事实上,他把这些哲理向自己的学生讲授,希望他们能早一些领悟,避免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然而,他的学生就像当年的他一样,一样地对这些深刻哲理丝毫不感兴趣。因为,这些哲理离他们和当年的他都太远了,人们只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或比较密切相关的东西,子曰:“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想到这一层,陈老师忽觉豁然开朗,他做了个手势,示意小刘回去。然后,他在脑海中修改了自己下周一的演讲内容。
……
晨会上,陈老师依旧慷慨陈词,作过一番必要的开场白与铺垫之后,他清了清喉咙,大声说到:
我想,老师授课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差距”。
一个人学习知识与思想时,所学习的知识与思想如果是略高于自己本身所处的程度的话,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
所以,如果将教与学的过程比喻为一次长跑,师生同在跑道上,老师是领跑者,而学生是跟跑者,那么,师生之间的距离保持在50米左右或许是最合适的。这样的话,学生始终能看见老师的背影,便有了跟跑的动力。
而如果老师将学生拉开的太远,甚至让学生难以“望其项背”,那么,学生在奔跑的过程中就会失去动力与方向感。表现在现实的课堂上,就是学生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完全理解不了老师的授课内容。
一个大学教授可以是一个大学生的好老师,一个大学生可以是一个初中生的好老师。而一个大学教授,却不是一个初中生的好老师。
因为,在教学这场长跑中,大学教授跑在初中生前面太远的位置,他对一个初中生没有引导的作用。
在实操层面,这样的一个“保持距离”的理论对我们并非完全没有借鉴意义。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一个老师需要思考怎样才能跑在学生前面50米左右。一个自身跑的很快的老师,去要求一个学生跑的和他一样快是不大现实的,他应该降低一点自己的速度,以便学生在努力的前提下,可以跟上自己。
所以,一个老师的教学功力至少体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是能够看得出来学生跑多快。二是能够有意识地与学生保持差不多的速度……
台下掌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