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交警的”还是“武士决斗”

10月16日消息,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一则“我听交警的”的视频引发了热议,如今这个事件有了最新后续。根据当事人和律师发布的相关行政处罚决定书,拍摄、上传视频的女子已经被行政拘留。男子的委托律师表示,2025年8月4日,在苏州市发生一起电动车碰撞事故,因对方当事人在事发后歪曲事实、公然侮辱,并拍摄、上传视频进行广泛传播,造成我方当事人遭受名誉、肖像侵害与隐私泄露。 10月15日,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涉事女子作出行政拘留决定,男子后续可能提起民事诉讼追责。


该事件中男子的应对堪称范本:全程不陷入情绪对抗,坚持通过交警定责,既避免冲突升级,又为后续维权保留证据。这提示男性在冲突中应:保持冷静,明确“依法处理”底线;及时固定证据(如录音、录像);避免肢体或语言对抗,防止被断章取义。


类似事件越来越多,而且女性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通过语言诱导,并拍摄视频等方式“固定证据”,男性一定要注意,如果遭遇拍摄时明确要求对方停止或打码;若被不打码就发到各大网络APP平台,立即报警并保存传播记录。


事件引发广泛共鸣,正因它示范了“规则意识”在冲突中的价值——无论性别,对法律的敬畏才是化解矛盾的根本。


但是,现在互联网上出现将日本“武士决斗”模式(即男性以暴力应对女性指控)作为性别冲突解决范本。这一概念实则是对日本“痴汉冤罪”问题的扭曲解读,其核心逻辑是“以暴制诬”,但本质上既不符合法律精神,也无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


无论性别,暴力行为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苏州电动车事件中女子因侮辱和传播隐私被拘留,已证明法律对侵权行为的零容忍。所谓“武士决斗”将男性置于违法者地位,反而加剧法律风险。“武士决斗”将复杂的社会信任危机简化为性别对抗,忽视诬告与性骚扰均为独立法律问题,暴力只会激化矛盾而非解决根源。


而且,日本“武士决斗”的误读源于对当地司法困境的片面理解。日本性骚扰诉讼中,部分男性因举证困难而转向极端,但中国法律体系更强调证据链完整性,诬告者同样需承担法律责任。套用日本模式既不符合国情,也低估了中国法治进步。


遇事还是先用理性解决,如苏州事件所示,全程录音录像、保留第三方证人信息是维权关键。遭遇诬告时,可立即报警并要求警方调取监控,同时通过民事诉讼追究诽谤责任。况且,普通男性和女性均为性别暴力的共同受害者,需联合抵制极端言论,推动建立更完善的诬告追责机制。


“武士决斗”是网络戾气与信息偏差的产物,其本质是放弃法治、诉诸暴力的危险叙事。中国社会需要的不是性别对抗的升级,而是通过完善法律、加强教育重建信任机制。


从咱们国家司法实践中诬告追责的实际情况,诬告不是某些人说的无风险创业。根据最高检2025年1-5月司法大数据,全国查处造谣诬告案12.4万起,其中刑事立案1.7万件(占比约13.7%)。黑龙江省纪委监委通报的7起典型案例显示,诬告者均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追责,包括行政拘留(5-10日)、开除公职及刑事起诉。例如:孙某某案,虚构60余封举报信诬告6名党员干部,最终被开除党籍、公职并提起公诉;陈某某案,因诬告校长被行政拘留5日。


法律对诬告的追责不因性别差异而区别对待,但实践中对诬告是否成立要关注三个方面是否主观故意,证据链的完整性,还有诬告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相较之下,诬告者的成本和控告诬告者的成本悬殊,比较难。比如,主观故意这个就是非常玄乎的东西,你也可以说就是唯心论,是否有这个主观故意谁能说得清呢?


尽管诬告追责率逐年上升(2024年刑事抗诉案中35%涉及证据审查问题),但部分案件仍因证据不足难以立案。最高检通过技术性证据审查(如区块链存证)提升诬告定罪率,同时明确“错告”与“诬告”的界限(如非故意不追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