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关于爱情,几乎所有影片都或多或少,或明明赫赫或影影绰绰有所演绎。而以爱情里最简单却最深刻的“我爱你”这三个字作为影片名,毫无疑问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片。虽是爱情片,却并非普通的爱情—属夕阳之恋。这份爱情没有缠绵悱恻、如胶似漆,只有岁月静好、心心相惜。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照亮彼此、充满温情,遗憾、无奈和伤感却夹杂其中,令人难以抗拒。“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中韩影片开头都各具本土特色,中国以广场场地争执的略显激烈的矛盾冲突作为开篇,引入角色,与之后的心意投合、琴瑟和鸣形成强烈对比;韩国则是由山地地形的不便引起的男女主角的初次邂逅,虽有冲突,但更为缓和,并且引出贯穿影片情节的重要物件—牛奶。
在后续的故事情节中,中韩影片都牵出另一对男女配角以伴随男女主的感情发展并最终触发二人的情感转折。我只是以主副线来区分主配角,但事实上,他们的故事同样深刻诠释了“我爱你”这三个字,在影片中占有几乎同样重要的配比,并且构成了男女主角感情走向的重要因素。
两部影片在情感氛围的营造上都充满小情节。中国影片的手机,韩国影片的手套,女主意外收获的生日祝福,都让人内心有所触动。虽不及年轻男女的爱情那般轰轰烈烈,却以情动人,细腻柔美。用男性的一臂之力突出女性的孤独无依;用女性的温柔体贴引出男性对离世妻子的遗憾和怀念。而男配的不离不弃,更如冬日暖阳,让人仿佛忘记生活琐碎,只看到了爱情的模样。
在充满温馨、仿佛春风化雨的情节发展中,让观众误以为此后应是良辰好景。
然而命运多舛,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女配又深受癌症的折磨,雪上加霜,男配突然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番焦灼之后,他决定与妻子共赴生死之约,体面地离开尘世。而这成为女主内心情感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
中韩影片都由男女配角的故事引出子女与父母渐行渐远的人生常态。子女成家之后有了新的生活重心,忽略了年迈体弱的老人。老人心有遗憾,但终究会体谅子女,甚至不遗余力地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子女。子女在父母心目中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而父母在子女的心中只占据一个很小的很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这个角落在父母离世之后或许才会让人隐隐作痛—“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虽是人类繁衍的规律,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但对于风烛残年、只身孤影的老人来说仍是残酷的。
中国人尊崇孝道文化,“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韩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亦是如此。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能充分满足。中韩影片都刻画了男女配与子女的矛盾冲突,并演绎了男主按耐不住的激烈情绪。韩国影片表现手法较为平缓,中国影片略为剧烈。男主在追悼会上的表现或许不仅仅是为男女配角,也是自己内心情绪的宣泄。在子女面前的小心翼翼、讨好逢迎让本就孤独的晚年生活更平添了许多无奈和遗憾,男主内心一直是压抑克制的,在这一刻得到了爆发。
陪孩子读过一个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而在我们年幼的时候,父母又何尝不是我们心目中的Superman。然而随着父母老迈,在我们的眼里他们渐渐变成与时代脱节、爱唠叨却百无一用并且会常常病痛的负担和拖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之奈何?影片看似演绎老年人的爱情,实则刻画出了行将就木的老人的诸多无奈和悲凉。
中国影片还演绎了另外一对恋人,这对恋人因为时代原因阴错阳差没能走到一起,精神受到创伤,一生都在思念中度过。面对困难,人或是会抗争或是会妥协。而他们究竟是抗争还是妥协,一时竟难以分辨。最终仇老师像被囚禁在笼中的小鸟,而陈校长也同样只有灵魂偶尔获得片刻的自由。原应是神仙眷侣,却最终情深缘浅、抱憾终生,这也是男主作出最终抉择的重要原因。
中韩故事结局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影片崇尚圆满 ,韩国影片则甘于缺憾。虽然完全不同,但都是持之有故、可以理解的。人类本就是矛盾的集合体,面对选择常常会踯躅不前,犹豫挣扎,但最终还是会作出符合内心真实愿望的抉择。我之前说到仇老师和陈校长究竟是抗争还是妥协。看似没有向现实低头,终其一生都在抗争,但最终二人如断雁孤鸿、孤苦无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说仇老师和陈校长是在抗争,那么这种抗争是没有爆发性的,它最终的走向仍是灭亡。因此这既算不上抗争,当然也不是妥协,只能说是饮鸩止渴,最多算是无力的抗争。这难道是尊崇内心吗?男主因此最终大彻大悟,跟随内心作出了属于他的正确选择。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国影片里的男主不愿放手这位值得珍惜,在生命的余晖中让彼此心灵得到慰藉的佳人。这是爱的力量和担当,是生命的勇气,是对“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的咏叹。而韩国影片则尊重女主内心的选择和意愿,是成全,是理解,是一种深厚的爱。“人生自古两难全,寒冬孤枕对愁眠”。正如许多作品里塑造的情节,韩国影片刻画的是唯美的却让人有点隐隐心痛的爱情。《红楼梦》里的宝黛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恋,“此情可待成追忆”,“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诗句,或许伴随痛苦的爱情才更容易让人念念不忘。剧情最后重新相会的画面只是他垂死前的美好梦境,独自离开人世,不让女主再次感受到死别之痛,成全了所爱之人,他终于没有遗憾了。
“没有一种负面情绪,是我爱你三个字治愈不了的”。正是因为我爱你,我要与你共度余生;也正是因为我爱你,我选择放手。
此外,就影片细节说一些我的看法。中国影片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一、男主举报女主。由同单元的人举报或许更合适,老人本就容易因生活习惯惹人嫌弃,而楼道堆积杂物则更容易让人生厌,同单元的人举报会更合情理。 男主的人设可以脾气暴躁,但应该是可爱的,小心眼是男性品格的大忌;二、无论电影亦或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无声胜有声。电影善用幽默会提高观感,但幽默对于能get到的人自然能懂 ,无须多言;三、宴席的主角让老人签饮酒免责协议书有点不符合中国文化。 虽然是想凸显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冲突,同时引出男主亡妻的故事,但是未免有点不合情理。虽然有诸多因劝酒引起的案件及纠纷,但中国人是内敛的,尤其在酒桌,是有“礼”可循的,绝不至于在酒桌签协议;四、男主在男女配追悼会上的表现也同样不太符合中国人的礼文化,子女的下跪更是表现过剩。此外,鞭子在影片中的两处使用都有点过分夸张。可能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但多少有点喧宾夺主。
韩国影片虽没有大起大落及强烈的矛盾冲突,但更让人沉浸其中,感受深情。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睹物思人,影片里男主因妻子离世而成为送奶工这个细节尤为动人心弦。宁静而又寒冷的冬日清晨,微弱闪烁的灯光,车后满载的亡妻离世前想要喝却不能喝的牛奶,伴随着轰鸣的摩托声我们仿佛看到了男主内心的刺痛、懊悔、思念和孤独。
就演技来说,中国影片男女主及男女配把人物的情绪揣摩得淋漓尽致,表演惟妙惟肖、引人入胜,人物个性更生动鲜明,相比韩国影片略胜一筹。
最后,欢迎大家指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