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世界的生命奇观-广西溶洞

山洞曾是人类的庇护所,但我们所涉及的只是洞的浅层,洞的深处还藏着巨大的未知,溶洞就是其中一种。中国是世界上岩溶地貌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广西更是岩溶溶洞的圣地,而在这些溶洞中隐藏着大量的洞穴生物,需要人类不断地去探索。普通人难有机会及条件去深入山洞内部,更别说探洞做生物研究活动了。所以,让我们跟随中国国家地理的专业人员,去广西溶洞寻找地下世界的生命奇观。

在洞外的世界,植物是食物链的生产者,为各阶层的动物提供基础的能量。但是,在溶洞里既没有植物,随水、风进入洞的营养又很少,洞内的生物就要以另一种诡异的方式——吃蝙蝠粪获得能量。可以说,蝙蝠就是洞内生物食物链的生产者,蝙蝠粪提供了稳定的能量来源,养活了洞穴虫类和鱼类。

而山洞里的生物最早来自外界,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之后,就变成了纯粹的洞穴生物了。但相比洞外同种类,它们被黑暗改造成了怪异的样貌,比如眼睛退化、身体发白、触觉类器官变得发达等。原因是在洞穴里资源非常贫瘠,所以为节约能量,无用且耗能器官就必须退化,为在黑暗里寻找食物,触角和足就必须变长。

▶▷▶生产者-蝙蝠

形状复杂的溶洞顶是蝙蝠天然的藏身处,这里的蝙蝠种类非常多。近距离观察可以看到,蝙蝠的鼻子非常复杂,就像一朵菊花,能够呼出超声波,鼻叶则可以控制声波的方向和频率。再看蝙蝠睡觉的姿势,用翼膜裹着身子,倒挂在洞顶,是最符合人们刻板印象的蝙蝠睡觉的样子,但其实,蝙蝠什么睡觉姿势都有。

▶▷▶消费者-虫类

在蝙蝠粪直接掉落的地方和周围,生存着诸如马陆、猎蝽、灶马、蚰蜒、幽帘虫、盲步甲和潮虫等虫类,它们或食蝙蝠粪,或作为捕食者,是洞穴里边很重要的一类动物。这些虫类在洞外一般也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吃一些腐殖质,所以它们很容易就适应洞内的环境。

龙马陆,它的背板有一只突出来的刺,比较像龙角的形状,所以叫龙马陆。在洞内新观察到的这一只,它的体色非常鲜艳,很有可能是龙马陆属中的新种。

短猎蝽若虫,是生活在很深的没有阳光的洞穴里的,它的颜色跟洞穴里的淤泥一样,它的眼睛也几乎是退化了。但是,它在成虫之后会飞出洞穴,变成完全正常的洞外猎蝽的形态。

斑灶马,是一类无翅的螽斯,它的极长触角和足可以在黑暗中探知尽可能大的范围。它的洞外亲戚喜欢生活在老式居民灶台附近,吃厨余垃圾,而在洞里边的斑灶马只能吃蝙蝠粪。

蚰蜒,是蜈蚣的亲戚,它的足和触角都比蜈蚣要长好多,且体型比洞外蚰蜒大10倍。但是,蚰蜒没有洞穴化,复眼没有变小,身体也没有变白,其他包括体色形状等跟洞外同类基本一样。蚰蜒是洞穴食物链中的捕食者,灶马就是食物之一。

幽帘虫,是一种扁角菌蚊的幼虫,它能分泌出黏性的丝,垂下来可以粘住飞来飞去的蝙蝠粪滋生的一些小飞虫。一旦粘上了,它就能感知到丝的震动,爬过去把虫子吃掉。

盲步甲,相较于洞外同类型的步甲,它的体色变浅,眼睛完全消失了,它的触角和足变得很长,身体上的感觉毛也非常发达,其中长颈盲步甲的头部和前胸变得特别长。

潮虫,是常见的完全登陆的甲壳类动物的一种,但因为洞穴里季节性地涨水,所以洞穴潮虫又演化出了水陆两栖的本领,而且体色通体变白。

▶▷▶消费者-鱼类

溶洞既然由水溶解形成,就少不了地下河,一些水生动物自然就会进入洞中,演化成了洞穴种。中国是世界上洞穴鱼物种数、特有种数最多的国家,目前世界上有350多种洞穴鱼类,中国就有150多种。洞穴鱼的食物主要是蝙蝠屎,但因为它们吃得少、代谢低、生长慢,所以比洞外同体型的鱼类活得更久。

最引人注目的洞穴鱼就是金线鲃了。金线鲃有2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眼睛特别小或已经完全退化;一个是在头背交界处伸出来两个小犄角,如田林金线鲃。



所以,蝙蝠在洞内就是洞外植物的角色,成为了整个洞穴生态的基础。但是,这条生态链的根基太脆,人类随便做点什么都能毁掉它。比如,一些山民挖走蝙蝠粪作为庄稼的肥料,这对洞穴的生态来说打击是巨大的。洞穴曾经给了人类文明最初的庇护,现在该是我们庇护它的时候了。


参考纪录片

★片名\生命奇观  类别\自然  国家\中国  导演\桂皓璇  出品方\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正在实行“人生500部纪录片”计划:目标观看500部优秀纪录片,每部纪录片至少产出一篇札记,不断拓宽认知、提升境界。当前为第4部,加油加油!!!



关键词 /纪录片  地理   溶洞  蝙蝠  生态       

《纪录片札记》系列第7篇原创文章

这是“堇希的札记”第13篇原创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