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每次爆出一个热点事件,刚开始大家都会积极参与讨论,舆论热度会很高。
可是当这个热点事件被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提及时,大家会开始怀疑这个事件是不是炒作?
随着铺天盖地更多消息的出现,大家越来越不知真假,于是有人开始对此事件的频繁刷屏感到不耐烦,甚至可能出言攻击传播该热点的人。
当人们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持续时间过久,会引起情绪超限现象,从而导致不耐烦、逆反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情绪的“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没能注意“度”的把握;
没有进行换位思考。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很生动地诠释了这一效应:
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虽然是一个很幽默的故事,但它表明了人的耐性和做事的冲劲是很有限的。一旦刺激过多、过强,刺激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事与愿违的逆反心理。
超限效应的应用
家庭中的超限效应
这种现象在家庭之中经常会出现,父母重重复复提起孩子的问题,经常跟伴侣抱怨相同的事情,然而却总会发现对方很不耐烦,不但不会按照自己期待的去做,还会自己生气。
正所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思想上的反复灌输非但不会产生记忆强化,反而会让许多人产生厌恶,进而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所以,家庭当中的这些絮絮叨叨、重重复复,引起的只有不耐烦、厌恶和反抗,无法达到期望的效果。
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跟成人沟通,都要恰到好处。唠叨就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
就像马克·吐温一样。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我们大人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互换下位置,去体验去感受。
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应”的警戒线。
演讲中的三分钟法则
比如在演讲中,超限效应告诉我们:抓住你的听众,关键在开始的三分钟。
如果你在做一场报告,抑或是一场演讲,开始的三分钟很重要。
你必须在三分钟内进入你的主题,必须在三分钟内以你的魅力抓住听众。
整个的演讲过程要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演讲过程中要设计语调的变化,意境的变化,力求在“中场”也应用“三分钟法则”。
在一个大型的论坛上,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时间,用好三分钟和三十分钟:重点内容要在30分钟内讲到,主讲内容控制在40-50分钟。
时间一长,听众的精神会疲劳,注意力会分散。有一种人说话很喜欢拖沓,殊不知他后面的信息已经很困难被听众接受了。
交谈中要抓住重点
两个人交谈的时候,同样要注意节奏,控制时间,重要的内容要在前面的三十分钟充分交流,切忌铺垫太长。
有些人为了让别人听明白,把自己知道的大道理全都一股脑的吐露出来(刺激过多、过强)。除了证明自己懂得的多之外,丝毫没有考虑到对方能否听得懂和接受。
如果你发现对方已经开始看表,或者注意力开始分散,开始东张西望,你的谈话就要准备结束了,结束的时候最好把你的态度或者观点再总结一次,这样效果较好。
销售中要说到点子上
有些销售人员为了向客户更全面地展示产品,从采购说到生产,再到用途,到后期服务(刺激过多,时间过长),导致客户没一点耐心,转身走到旁边商店买了产品。
把话说全说完重要,还是说到点子上重要?当客户表现出购买的信号时,果断提出如何支付的想法,帮助客户做决策。
等到付款后再详细的一一介绍,或再次挖掘需求向上销售,让客户补差价购买价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
把话说到点子上,“有用”远比“有道理”重要的多。只要对方觉得没用,就等于白说。
管理中的谈话艺术
指导你的下属或者帮助你的同事的时候,也要讲究艺术。要抓住一次机会深深地给他说透,然后给他时间让他领会和接受。
过一段时间还没有改变的话,可以再找一个非正式环境提醒他,点到为止,同时做出想耐心倾听他意见的样子,如果他没有反驳,就可以说明他是会接受的,以后你要做的就是在时间上给他些压力,令他尽快改变,在类似的事情即将出现的时候提前给他一个提醒,帮助他克服。
切忌就一个问题在短时间内三番五次地跟他讲,反复向他强调,这样,你很容易得到“婆婆妈妈”的雅号,还会让他对你产生厌烦的心理,逆反的心理,不利于你们日后的沟通与共事。
熙桓心理
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而在于他说的是什么。
一些人所以话太多,喜欢讲长话,是想显示自己的"才能"。他们往往把讲长话当作是有水平的表现,其实,话讲得到位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口才。
分寸拿捏得刚刚好、张弛有度,是每个人一生必修的课题,注意“超限效应”的作用,才能让你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