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有名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光看前言就受益匪浅!
我对生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如何应用一个原则,因人而异,这取决于个人独一无二的优势、天赋和创造力,但最根本是,任何努力的成功,都离不开恰到好处并游刃有余地应用某些原则,这些原则对成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至少会刻意回避。实际上,这些强调原则的解决办法,与我们流行文化的通行惯例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
在这里,我想以人类面临的最普遍的几种挑战为例,来诠释两者的不同。
恐惧感和不安安全感
现代社会,太多的人饱受恐惧感的折磨。他们恐惧将来,恐惧失业,恐惧无力养家。这种弱点,常常助长了一种倾向: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回到家中,都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并逃避与他人相互依赖和合作。
面对这种问题,我们的文化通常会教导人们要独立、独立、再独立。“我要专注于‘我和我的’,我要工作,要好好工作,要通过工作获得真正的快乐。”独立是一种重要,甚至带有决定性的价值观和成就观,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赖的社会中,最辉煌的成就要靠互赖和合作才能成就,远远不是单靠个人能力可以企及的。
“我现在就想得到”
人们想要的太多又太急切。“我要钱,要豪宅,要好车,要最奢华的娱乐中心,我什么都想要,我应该得到。”尽管现代“信用卡”社会使“透支”变得轻而易举,但终究要面对经济现状。无视经济现实终难长久,因为对利益的追求是残酷无情的,甚至是血腥的。努力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市场和技术全球化驱动下,竞争日趋白热化,技术领域的发展之快,令人眩晕,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校园教育,要不断重新教育和重塑自我。我们必须训练头脑,大量投入,不断磨练,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免被社会淘汰。在工作中,老板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驱使员工不断做出成绩。竞争是惨烈的,生存岌岌可危。今天,必须有所产出,这就是今天的现实,也代表了资本的内在需要。但是,潜在的、持久的、不断上升的成功才是值得称颂的。或许你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季度目标,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做了必要的投入和准备,以保证今后1年、5年甚至10年都能继续保持并不断提升这种成功呢?我们的文化以及华尔街引领的一切行业都强烈地要求:今天的结果,今天的成功。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绝对不能无视平衡的原则,我们要平衡现在和将来两种需要,前者满足今天的需求,后者满足投资并提高竞争力,以取得未来持久成功的需求。平衡原则同样适用于健康、婚姻、家庭生活以及你所处的社区的需要。
谴责和抱怨
任何情况下,只要发现一个问题,人们就倾向于把社会当成替罪羊来谴责,“如果我老板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白痴该多好…… 如果我的出身好点该多好…… 如果我没有遗传我爸爸的坏脾气该多好……如果孩子们不那么叛逆该多还好……如果那房子不是整天乱得一团糟该多好…… 如果人们不那么随波逐流该多好…… 如果老婆再体贴点该多好……如果……如果……”面对问题和挑战,习惯性地谴责其他所有任何事,似乎成了现行的潜规则,但这只能带来短暂的解脱,同时却把我们禁锢在这些问题上,找不到解决办法。现在请你找出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他必须能认可并承担对周围环境的责任,必须有足够的勇气且秉承任何必要的首创精神,能够以非常有创意的方式,找到所有面临的挑战的出路。只要你找到这样一个人,你就会发现我所告诉你的至高无上的力量教你做得选择具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绝望无助
谴责周围任何事的必然结果是变成犬儒主义,绝望无助。当我们最后向命运低头,认为自己是环境的牺牲品,屈服于宿命论带来的厄运时,我们就丢弃了希望,抛却了理想,习惯了听天由命,选择了停滞不前。“我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似傀儡,又像是车轮上的小齿轮,面对现实,我无能为力,请告诉我该怎么做。”很多聪明能干的人都遭遇过这种滑铁卢般的心路历程,并饱尝各种挫折以及随之而来的消沉。流行文化提倡的生存之道是犬儒主义——“不要对生活期望过高,这样你就不会对周围的人或事失望。”相反,历史上那些鼓舞人们怀揣希望、励志成长的原则却提倡“我就是我生命的创造力”。
人生失衡
现代社会,资讯发展一日千里,生活日益复杂多元,对人的要求更为苛刻,让人感觉日子更加紧迫和心力交瘁。尽管我们付出了许多,尽量有效地利用时间,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并利用现代科技不断提高效率,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我们越来越陷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能自拔,而把健康、家庭、品德以及其他许多重要的事情放在了工作之后,舍本逐末。我们不能把问题归咎于工作,或社会的复杂和变迁,而在于我们的流行文化提倡:“早来,晚走,高效,从现在起就要懂得牺牲”—— 可事实上,心灵的平和宁静远非这些技巧所能企及,它取决于人们是否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否懂得轻重缓急,并能抓住生活的重点,客观地面对现实。
“我的定位在哪儿”
我们的文化倡导,若想从生活中有所收获,必须“独占鳌头”。也就是说“生命是游戏,是次比赛,是种竞争,所以,你必须要赢”。同学、同事甚至家人都被当做竞争对手——你周围的人得到的越多,留给你的就越少。当然,在表面上,我们尽力表现大度,为他人的成功喝彩,而私底下,在心灵的最深处的某个角落,却为他人的成就唏嘘不已。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杰出成就或历史事件常常由某个铁腕人物的决绝意志来造就。但是,在知识时代,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卓越的成就,通常留给了那些深谙什么是“我们”——团队精神——的人。真正的大事业,通常只会由思维开阔、内涵丰富的头脑,经由忘我的合作精神——互敬和双赢——而塑就。
渴望理解
在人们心灵深处,没有比渴望理解更强烈的需要了——希望他人聆听、尊重、重视自己的声音,希望能影响别人。大多数人认为,要具备影响力,关键在于良好的沟通——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让言谈有理有据。事实上,稍加思索,你就会发现,别人在诉说时,你并非努力聆听并试图理解对方,而是常常忙于准备,看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说。而影响力的初显始于他人发觉你正在受其影响。当对方感觉你敞开心扉,虔诚地聆听,并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感觉自己有了影响力。但大多数人的情绪易受他人左右,无法专注地聆听——他们无法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前,先把自己的事情搁置一旁,倾尽全力来理解对方的想法。我们的文化迫切需要,甚至苛求这种理解力和影响力。可是,影响力是以相互理解为前提的,而相互理解基于谈话者全心投入地做一个专注、主动的聆听者,至少谈话一方要首先要学会聆听。
冲突和分歧
人们是如此的相似,又是那样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价值观、动机和目标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完全对抗的。毫无疑问,这些分歧带来了冲突。面对这些分歧和冲突,社会倾向于用竞争的方法来解决,强调“全力以赴,赢得胜利”。尽管巧妙地利用“折中”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即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在彼此都能接受的程度上互相妥协,但结局通常是双方失望而归。这些分歧驱使人们机械地、平均化地接纳双方仅有的共同特征,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浪费!而且人们也没能充分利用创造性合作,找到比任何一方的初始想法都好的解决办法,这又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浪费。
个人的停滞不前
人的本质是四维——身体、头脑、心灵、精神。请比较下述两种问题解决方式(分别依据现有文化倾向和原则)的区别和效果。
请你不仅要把人类的普遍苦难铭记于心,也要把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磨难牢记于心。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得一种长久的解决办法,并明了生活的方向。同时,你会发现,流行文化所提倡的方法和永恒的、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原则性很强的方法将渐行渐远。
最后,我想重复强调一个问题,也是我教学中经常提及的问题:有多少人在弥留之际,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工作或看电视?没有一个人希望这样。此时,人们想到的是爱人、家人和他们付出过爱心的人。
即使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生命的最后,也把幸福感、成就感和对后人的福祉置于“自我实现”(这是他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级)之上,他称之为“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