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金刚心 之 [ 精进禅行 ] 早安相伴 2022年6月24日,星期五
父母规:育人先立志
人无志不立,
立志需少年。
读书和分数都不是人生的目标,
而是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一种方法而已。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一个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业,
首先要立志,否则只会一事无成。
即便是各种工匠艺人,
也都是要靠着坚定的志向才能学成的。
有了高远的志向,
无论想成就怎样的事业才会有根基。
王阳明十岁时,私塾先生希望他能好好读书,
他就请教先生:
为什么要读圣贤书?
天下第一等大事是什么?
他的先生回答他说:读书及第,当官获取功名。
当然就是要他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功名。
可是王阳明回答说:
不对,既然读圣贤书,
那读书的目的应该是学习圣贤,最终而成为圣贤。
王阳明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总共出了两个半圣人,
两个圣人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
还有一个半圣是曾国藩
可见王阳明的成就之高。
但如果他从小立志是将来考个功名,
那他最多就是成为一个官员,
不可能成为圣人。
古时代的学生开始上学时,
先生会先帮助学生立下读书的志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出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的《近思录》,
后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作“横渠四句”,
作为读书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令人心向往之。
所以古时候的读书人身上自有读书人的气节、清高及傲骨,
可见立志的重要性。
人无志不立,
立志需少年。
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期即立志:
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
人于青少年时期,
就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和志向,
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如果一个人没有坚定的理想和志向,
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当今的社会,上学的时候已经不再讲理想及志向,
教书的先生也已经不再强调读书人的气节,
读书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
纯粹变成了一项谋生的技能。
整个社会纯分数论,
学习不再是为了理想而读书,
只是为了分数而读书,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
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要求。
所以学的人很痛苦,
盯的人也很痛苦。
由于没有读书的目标,
一旦完成了高考,
进入大学以后,
没有了父母的管束,
绝大多数人就会放飞自我。
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校期间,
都是打游戏、谈恋爱、混日子,
整天过得浑浑噩噩,
只想等着毕业以后找一份好工作。
因为没有了理想,不再强化读书人的气节,
很容易出现纯物质的攀比,
很多校园的价价观里还有部分人推崇笑贫不笑娼,
甚至还出现了很多大学生求包养这样的现象。
当然,我说这些现象的目的,
并不是为了要对现在的教育体系进行吐槽,
我认为国家已有相应的领导及部门在进行调整。
但这么大的国家,从上到小,
要调整这么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需要时间,
站在宏观的层面上来讲,
哪怕用10年20年才能调整完成都是非常合理的。
但从微观层面来讲,
百年树木,十年树人,
10年时间很大程度已决定了孩子这一生的方向,
所以和古时代相比,
原来由教书先生为主来来引导孩子完成的立志的事情,
今天应该由父母来补足,
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
帮助孩子立志,
我认为是现代父母应该要完成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远远比孩子能不能考上一所好大学要高得多。
我从小在贵州的一个农村长大,
我们那里是少数民族地区,
在80-90年代,
因为贫穷,因为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观念,
认为女孩子长大以后都是要嫁人的,
如果送去读书的话,
少年时不能帮家里干活,
读完书以后嫁到别人家里去,
就是便宜了别人家,
所以当地的少数民族女孩子能上学的人非常少。
我家住在县城边上,
这里居住的人都会说汉话,
这种情况会好一点,
但大部分女孩子也就能上学,
少部分人家庭条件好一些的话,
可以上初中,能去读中专或大学的很少很少。
我很感谢我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亲,
他们坚定的一视同仁从我们四姐弟读书,
没有因为我和我妹妹是女孩子就不让我们上学。
我从小就曾无数次听到一些亲戚和本地的村民,
当着我的面对我父母亲说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便宜了别人家。
小学的时候就会说读完小学能认识一些字就可以了,
等读到中学的时候,发现我还在上学,
他们会当着我的面,跟我父母说:
她怎么还在读书呀?
女孩子不要读那么多书,
花那么多钱以后便宜了别人家。
小时候我的父母亲是我的倚仗,
他们总是在这种时候对这些人说:
我们家不管男孩女孩,只要他们能够读得上去,
我们都尽力供他们上学,
但是如果成绩不好我们也没有办法,
没有钱给他们去补习和交赞助费,
读不上去就给我回家来种田。
我们老家的习俗,女孩子结婚很早,
如果不读书的话,
一般15岁左右就会有媒人上门说亲,
通常17-18岁就会嫁人。
重点是嫁人以后就不太自由了,
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对离婚的事情不太包容,
主要是在农村也不太具备离婚的条件。
女孩子出嫁以后,
自己在娘家的田地是不属于自己的,
拿了嫁妆出门以后这个家就不属于自己了,
以后再回来,就是亲戚了,再也没有说话的权力。
如果一个女人离婚了,是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的。
先生家那边是不可能有什么财产分割的,
田、地、房子都是人家的,就连孩子你一个都带不走;
也不可能回娘家住,除非是家里没有男孩,
否则娘家就算是一根线都不可能属于你的。
比如我的田下有田,弟弟名下是没有的,
但是我出嫁以后,我名下的田、地都跟我无关,
那都是由我弟弟来继承的。
不要说财产,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
嫁出去的女人连过年回娘家,
大年三十晚都是不能在家里住的,
否则会对家里的兄弟不好。
每年回去我都是在外面住酒店,
到大年初一早上才去给父母拜年,
后来因为认识老师修行以后,
每年大年三十晚和初一都要接财神,
所以我都是初二才回娘家。
但如果是离婚单身的女人,
如果家里的兄弟没成家还好,
是父母说了算。
但家里如果有嫂子和弟媳妇的话,
大过年的,人家不愿意让一个离婚的小姑子回娘家,
所以在我们当地,如果是一个离婚女的话,
一到过年过节,基本上就会发现自己只能孤伶伶的一个人呆着,
没有地方可以去,自己娘家都不欢迎自己,
更不用想亲戚家里会欢迎了。
所以在我们老家,嫁人就变成了一个技术活,
万一嫁的不好的话,那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生不如死。
这样的状况,我从小就非常了解,
再加上我从小身体单薄,
也做不了什么重的农活,
又很会考试读书,
自从我上了小学一年级,
我们村的学校就整个县都出名了,
我从读书开始就从来没有拿过第三名,
60%情况是全县第二名,40%情况是全县第一名,
在我们那个时候还有县城实验小学实验班的情况下,
我这个乡村小学的学生也是让实验班的老师和同学感到了压力。
我是家里的第一孩子,
因为我生下来几个月我妈就怀了我妹妹,
从小我奶奶把我带大,
这个农村的老太太一点都没有重男轻女,
超级爱我。
从小就在我耳边教育我,
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要在学校谈恋爱,
长大以后考出去,要有一个好工作,
如果不好好听话,就只能在农村呆一辈子,
我这样农活又干不了,
到时肯定被公公婆婆嫌弃,
吵架又吵不过,打架也打不过,生不如死,
而且我家里又有两个弟弟,
就算是生活得不如意,
到时弟媳肯定不会允许我回来住,
要在农村苦一辈子。
如果说什么是立志的话,
我奶奶从小在我耳边给我灌输的这些观念,
就是我为什么要努力读书的第一志向。
我奶奶不认识字,她没有什么很高的见识,
她认为只要我今后能够当老师,
或者当护士就是最好的工作。
如果能在县城工作最好,如果分配不了,
哪怕能够分配在村里当老师,也是很好的。
我的父母也不知道要怎么样培养我,
他们起早贪黑的忙着种田之余,
还做些小生意,根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管我们的学习。
我们放学回家有一大堆的家务要做,
农村的小学也没有什么作业,
我们的学习基本都是靠在学校的时间完成的,
回家以后从来不存在什么复习、做作业之类的事情。
小时候自己不觉得,
现在想来,就靠学校里老师的教育水平,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考那么高的分数还是挺神奇的。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我对干活特别不喜欢,
从小听到家里大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你不好好读书,到时候就回家种田嫁人,
你以为嫁了人以后还可以和现在在家这么好吗?
到时你做力气又没有,什么重活也干不动,
还不被人家嫌弃死?
你和你妹不一样,她力气大,
就算考不上,她在农村也不会吃亏。
所以我虽然从小不知道长大以后会干什么,
但我知道长大以后不能干什么,
如果不读书,天地之大,好像我就无立锥之地了。
所以我从小就没有如果不读书还能干点什么的念头,
好像天大地大,别人都有多条路可以选择,
只有我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出去。
这个从小就深入骨髓的认识,
让我非常的坚定的走完了整个学生时代,
并且因为我奶奶给我一直强调,
只有到工作以后才可以谈恋爱,
女孩子如果在学校里谈恋爱就会有若干种花样死法,
从小到大只要有哪个女孩子因为非工作年纪谈恋爱,
或者哪个女孩子在农村嫁人以后过得比较悲惨,
就会被拿来给我做反而教材。
所以我从12岁考上初中,就离开家住校读书,
一直到工作,我在学习和谈早恋方面都是极度自律的。
从来不需要老师和父母操一点心,
无论面对任何的压力和诱惑,
总能自觉的守住底线,
再难的时候也绝不允许自己产生放弃学业的念头,
也从未有过依靠男人生活的念头,
偶尔想像一下如果自己不工作依靠别人生活,
总觉得那种生活画面太美,从来不敢多想。
今天正好看到一则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分享的一则小视频,
他演讲的主题是“见识是农民最大的阻碍”。
他也是在农村长大,
当年他的成绩普通,一共三次高考才勉强考上大学,
他之所以在当时这么坚持,是因为他之前来过一次大上海,
在上海的所见所闻给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所以他对自己定了一个目标:
就是这辈子一定要变成城里人!
这个简单的信念非常之强烈,
再加上他母亲对他选择的支持,
所以他最终走上了现在的人生道路。
他还有一个从小长大的朋友,
两个人一起高考了两次,
第二次的时候他的这个朋友总分还比他高一分。
但是当俞敏洪邀请他一起再考第三次的时候,
他有点心动了,说要回家跟母亲商量一下。
可是回家以后,他母亲说都考了两次了,
还考什么考?我们辈辈都是农民,
你就赶紧给我回家种地结婚生孩子。
他的这个朋友最终按照母亲的要求留在了农村,
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农民。
俞敏洪最后的总结是因为这个朋友没有到过城里,
对离开农村这件事情并没有他那么强烈,
再加上他的母亲并没有什么见识,
所以这样的见识变成了让他走得更远的阻碍,
两个人不同的选择,
最终让两个好朋友拥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人无志不立,
立志需少年。
所以育人先立志。
作为父母,如果你有足够的见识和家族底蕴,
那你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他的人生远大的人生志向。
但如果大家只是普通家庭,
你自己没有高度、没有见识、没有能力,
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的话,
那起码要像俞敏洪或我的父母一样,
对孩子说:
虽然我不能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
但我可以告诉你至少不应该做什么?
在不应该做什么的基础上,
你再根据人生的际遇去找自己的因缘。
我经常对很多师兄师姐说,
在你们自己没有什么太多智慧之前,
请你们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
也不要什么作业都帮孩子去辅导,
千万拜托你们一件事情,
就是不要让孩子按照你们的规划去生活,
如果按照你们现在的见识和规划,
孩子就算做到100分,
最多也就长成你现在这样的水平,
那人生还有什么指望呢?
我希望我的孩子给我强,
比我优秀,比我能够给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所以我从来不去给他检查作业,
不去过多限制他的想法,
因为我知道,
只有这样才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
如果我小时候,
我的父母用他们的见识来辅导我的学业、规划我的人生蓝图的话,
那我今天做到最好,也就是和我父母一样的农村人而已。
因此,我特别感谢我父母对我的放手。
也希望天下更多的普通家庭的父母,
如果你不希望你孩子的最高成就只是和你一样的话,
适当的对自己的孩子作一些放手,
可能对孩子的人生来说,
反而未见得是一件坏事。
育人先立志,
与其你天天盯着孩子为了读书而读书,弄得家里鸡飞狗跳,
不如帮助孩子明白为什么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请大家谨记:
读书和分数都不是人生的目标,
而是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一种方法而已。
而悲哀的是,
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家长都弄反了。
做父母不管有没有文化、有没有见识,
但这样的智慧必须要有,
这才是我们作为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大的福报。
以上是今天早上的分享内容,
精进禅行,一段禅语,一种人生,
惟愿所有金刚同修,开启人生智慧,共修福慧人生,
此生修得“世间法”圆满,“出世法”圆觉。
也惟愿能因我的存在,给生命中相遇的每个人带去的是圆满和希望,
也惟愿现在为了孩子弄得一地鸡毛,还身处烦恼、焦虑、恐惧、愤怒、绝望中的父母们,能从困境中走向希望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