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教务来电:“K老师的课有学生提意见,你们资深的几位去听听到底咋回事!”
接了任务,查了上课时间,便早早地到了教室,坐在最后一排,打算不显山不露水地“听听咋回事”。
然,大型阶梯教室,学生只有几十人。我孤零零地坐在最后一排,一股子鹤立鸡群,不对,一枝独秀的赶脚,瞬间便被K老师发现。
铃声响起,伊的声音和动作顿时拘谨、扭捏起来。
常规内容,常规授课方式,一切没什么特别。十点多的阳光还不强烈,柔和地从落地玻璃窗中漫洒进来,在黑板上点画出一片明明暗暗。
K老师自顾自地讲着,视线只在前两三排逡巡。从我的角度望去,伊的形态基本与埋头念书无异。
大抵是过于紧张,伊的声音颇为高亢,被多媒体喇叭放出,细声细气,仿佛被掐了脖子。
教室颇大,尖细的腔儿从讲台传到后侧墙壁又反射回讲台,反复被扩音设备增强,成了回响,于是起码有两个K老师一前一后地在我耳边絮叨。
后排学生已躺倒若干,没躺倒的不是玩手机就是做作业,只有前两排学生在认真听课。
于是,我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
讲课是一门表演艺术,作为老师,得通过表演让学生爱上这门课,这样,他们才会接纳你并且自觉主动地吸收知识。
说白了就是你清楚,不代表你能讲清楚;你讲得清楚,不代表人家听得懂;人家听得懂,不代表人家喜欢听。
所以,多年一线教师打磨的就是表演水平。把一个问题拆开来,一二三四的理顺了,再抽出重点难点,用平实简易的语言抑扬顿挫地表达出去,中间穿插几个小故事、小例子,再设计几个小包袱让学生们拆解,热热闹闹地与学生互动,引得他们双眼放光、哄然而笑,就算成功。
五十分钟的一堂课,其实就是一场五十分钟的脱口秀。舞台上只有你一人,内容早就设计好了,只等你去表演。观众们免费前来,一脑门子对你、对内容、对表演方式的不屑,这就要求你不断地抖包袱煽动观众情绪,运用各种肢体语言搅动现场气氛。能让他们不走神、不补觉、不转移注意力,你就是大师!
K老师的讲课显然还没入门,基本沉浸在一个人的表演世界中无法自拔。伊很激动地向外输出,但却像洪水从洞口涌出便直接汇入大湖一般,那声浪没两下便失了踪迹,甚至涟漪也生不出几圈。
于是,我认认真真地在评价表中写下:
授课本没问题,所缺者唯经验尔。建议多多地讲、使劲儿地讲,那么总有一天,伊也就成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