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消毒供应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负责全院复用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其质量关乎无数患者的医疗安全。而在消毒灭菌质量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洗质量,没有有效的清洗质量,就没有后续的消毒灭菌质量,即使生物学合格,也会有无菌性的炎症和毒素 反应(内毒素残留)。可见清洗质量的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酶液作为清洗剂是最被经常性用到的东西。
回想一下,血液、体液中最常见的都有哪些物质?小分子类的比如矿物质、游离氨基酸、葡萄糖、脂类等等,大分子最常见的就是蛋白质、酶类、还有一些是细胞残存的DNA、mRNA、tRNA,而蛋白质类包括酶类作为大分子容易干涸凝固,也容易变性凝固, 是清洗的死敌,所以在酶液中应该有针对性的成分。
在上述报告可知,该产品一共有三种成分,包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其中蛋白酶的活性最高,0.325AU/ml(酶活力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而“国际单位”(IU)来表示酶的活力,规定为:在最适条件(25℃)下,每分钟内催化1微摩尔(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定为一个活力单位,即1IU = 1μmol /min.酶单位越大,就说明催化1μmol底物反应,所需的酶量越大)。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作为血液体液中含量最多也是最难清洗的蛋白质,对应分解的蛋白酶活性理应最强,让人不得所以的是淀粉酶的存在,按照常理理解,血液中以单糖为主,为什么要淀粉酶?后来,请教工程师才明白,是为了清除细菌生物膜的胞外多糖而设计的。
酶活性是这类产品的核心指标。众所周知,酶反应与底物浓度、PH、温度、激动剂和抑制剂有关,不同产品总是追逐酶反应的最适条件。报告中的蛋白酶是碱性酶,在PH9的时候活性最强,同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该酶最高的活性发生60摄氏度左右。所以,机洗时酶的活性要比手洗时强。
除上述的理解之外,还有一些疑惑困扰。
第一,为什么酶液的原液是中性,越稀释就成碱性?是产品中加了碱性成分越稀释越释放OH,还是跟一级结构中蛋白质以多氨基的氨基酸组成有关,可能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第二,酶反应的过程中,酶的活性会不会随着反应产物的增多会抑制酶的活性中心形成负反馈调节?这与酶液更换的时机有关。
第三,酶反应的过程中,酶的寿命是多长?体内酶的含量是受激素、药物、基因等调控,那体外这些因素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其寿命是多久呢,其活性中心的维持是多久呢?这同样与酶液更换的时机有关。
以上是个人的浅薄理解和疑问,有兴趣的可以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