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理想作文课堂
左寨小学 王晶霞
“生活真实,才能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农村的学生,不仅“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而且有丰富多采的劳作实践。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学生“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客观现实更为丰富、真切,头脑中积攒的表象具有真实性、鲜明性,这就为学生描述事物的真实性状提供了保证;农村学生操作机会较多,动手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理解、记忆就显得尤为深刻。熟练于手,再加了然于心,这又为学生的表述带来便利。充分利用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引导学生用赏识的心态看周围的一切,加之和谐愉悦的交流,使自己的所得更丰满,农村作文教学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具体来说,我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品味课文的精妙,帮其领会精美篇章来自于“留心观察皆学问”,激发学生“我要观察,我要书写精美篇章”的兴趣,然后结合教材,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如让学生懂得观察植物的顺序,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由下往上,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植物的主要特点有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味道等。人物的特点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懂得了这些观察方法,就能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观察习惯,用赏识的眼光精细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如第七册《海滨小城》,其中“庭院”描写很有特色。教学中,学生能自发地、自觉地联想到学校的花园,形成潜意识中的对比。课余,我有意识地到花园边观赏,吸引学生到身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饶有兴致地解答,并详细介绍某种花草的生长特点,启发他们比较所观察景物与文中描写景物之异同,学生收获很大。一位学生在《校园一角》中写道:
“教室门前的花园里长了许多树木花草。有桂花树、冬青树、黄杨树、美人蕉、月季花……桂花树是园中之王,长得非常茂盛,它的枝条向四面伸展着,叶子碧绿的,远望去,好像一顶撑开的绿绒大伞。农历八月,桂花开了,金灿灿的,学校沉浸在桂花香气中。上课时,闻着那香气,使人神清气爽。美人蕉叶子大大的,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清晨,露珠沾在叶面上,太阳一照,那露珠就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花园真美啊!”
二、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地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当然,要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房一车,一人一物,乃至每天的衣食住行,和同学们相处时所了解的新人新事,及自己的所思所感,包括家庭里发生的事,上学路上见到的事,都要用心地观察、记录。然后,把有意义,值得记住的东西都可以毫无拘束的写入日记里。并让学生了解记日记的好处,譬如,是记录你成长经历的见证物;可以让你不断反思自我,不断提升自我;更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了解了这些,就会认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不断享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样学生学会了观察,然后通过写日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便自然掌握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并不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学生尝到了写日记的甜头,是否能持之以恒?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像我们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的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我认为学生写作文就头疼的关键是心中缺乏写作的素材,同学之间缺乏所见、所闻、所思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放眼生活观察,打开闸门交流。于是我们班开展了一个“小作家采颉生活100篇”活动。我首先给学生印发活动的目标、内容,使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后把所得材料带到学校,利用每天早读的最后15分钟进行小组交流。这样“说”者因为有了忠实的听众,说得兴趣更浓,还会自然地运用亲切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在这种情景中,也会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提问、猜测、赞同、反驳等反应。如此在互动、开发的过程中不断生发创新的火花,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训练一段时间以后,为了能成为小组中的中心人物,学生们便更积极主动地走入生活,对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起到了促进作用,还使学生人格得到自由舒展,思维得到活跃与激荡,潜力得以迸发,产生探索的动力。
交流的前提是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写作应是一种个体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阅历、知识、理解能力的不同,会导致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所以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讨论、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以利于“百家争鸣”的形成。我以亲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与学生交流、共鸣,使学生感受到被信任、被承认、被理解,从而按自己的思路大胆、自由地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再及时扶持、点拨。尤其是看图作文的训练,由于画面是静止的,它只反映了生活的一个短暂场景,至于时间、地点的转换,事情的发展变化,内心活动和说话的内容在画面上是表现不出来的,这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这时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是一个自主、轻松、愉悦的氛围,来放飞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美好的想象与幻想情境之中,向前,设想出事情发生的原因,向后,推想出事情发展的结果,然后连起来理出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为了取长补短,使事情更完整,更丰富地展现出来,我即时为学生营造愉悦交流、协作的氛围,使他们在快乐中谋篇、自改、互改、小组该,凝练成精彩的文章。
交流的兴奋剂是及时给学生以肯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添勇气。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希望获得成功。成功能激起兴趣。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认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影响。因此,我重视运用赞美,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让不协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音乐。赞美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也许一次小小的赞美就能改变人的一生。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保持交流的热情,我及时发现学生闪光的构思和表述,有意夸张地赞赏、评析,即使不好的,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哪怕某个词说得好,也给予肯定,这样充分注意和表扬学生交流中的点滴成绩,使他们及时体验成功的乐趣,愉快的内心世界成为产生力量的源泉,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训练,有效地解放了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主洞察自然、社会;有效地解放了学生的手和脑,让他们手脑结合,实践探索;有效地解放了学生的嘴,让他们有疑便问,有话就说。这样一篇篇文情并茂的作文便顺势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