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姜不辣,外来和尚会念经,这些话好象很有道理,我们通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很多事情如果身临其境,利益相关,人往往不能跳出狭隘的思维圈子看问题。就极容易产生偏差。
因此苏轼曾有脍炙人口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有没有问题,需要跳出圈子才能看清。本地姜外地姜只有同等距离才能比较,本地和尚外来和尚也得同念一部经才能判别。
英雄见惯亦平常,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通常说距离造就美感,因为人无完人,所以人才是要带距离看的。本地姜、本地和尚抬头不见低头见,缺点和不足被放大了;外地姜、外来和尚只因为带有距离,所有的缺点和不足被过滤了,就只剩下某些个优点。这样就造成本地姜不辣,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局面。这些判断很多时候是距离造成的,也与姜们和尚们是否善于炒作自己有关。
有旅游经验的人都知道,名山大川远看郁郁葱葱,近看沟壑纵横荆棘遍地,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观风景,远看,中看,近看,才能领略名山大川之趣妙,一味的近看,是没有任何趣味的。
记得曾有位记者被山野风光倾倒,非常羡慕地询问劳作的老农“您真的每天在这花草遍野的山中徘徊穿梭吗?”“我不是,但我的狗是的”。这种对话让人莞尔的同时也引人思索。
很多本地姜之所以在管理者看来不辣,是因为管理者不带距离,只关注缺点和不足的缘故,没有采用远赏,中观,近看的结果,本地姜不辣的同时,必定是本地姜的墙里开花墙外香。
高校非常热衷花巨款“人才引进”外地姜外地和尚,手笔之大让人咋舌,比如我们学校,引进一个“人才”豪掷一百万,十几个学院计划引进一大批。钱花了,姜尚们进了,福利享了,学校上档次了吗?我孤陋寡闻,身处其中没什么感觉。在我看来,花巨款引进一大批外来和尚,学校的所谓地位科研在当地仍然是二,三流之间,起码在我的感觉排位中没有变化。
如果这笔钱好好培养本地姜年轻教师,倒有可能很有起色。花巨款引进的姜尚们在买卖之中懂得了对自身待价而沽,名利之心倒重了不少,一般都会搭上行政领导的要求,有申报项目之便能保人才之位,这种权研捆绑才是姜尚们最热衷的。
某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挥刀科技处处长就是一例,俩位都是引进的姜尚。某位多项首次首个首创被炒作得热火朝天的女教授深陷抄袭门,也是重金引进的外地姜尚。高校深陷抄袭门的大都是高待遇重金买来的姜尚,如果毎个重金买卖姜尚的学校都检视检视当初成果,会出什么结论?当然大学不会这样做,有伤脸面。
并非所有外来和尚都有问题,但高校都强调内行管理领导内行,于是姜尚们都千方百计把持了行政权,我们学校规定校级课题也要院领导挂名排第一位,老师们干活院领导名利双收,更不用说省市部国课题了,本地姜青椒们没课题没科研升不了职称,职称低无行政权报不了课题,一个个怪圈一重重黑幕,本地姜青椒何以成才?
由此想到家庭琐事也如此,看到许多需要照顾的父母,他们牵挂念叨最多的的并非平时兼顾工作家庭在身边照顾他的儿女,而是离家在外偶尔回来的孩子,不能晨昏定省的儿女。身边照顾的孩子缺点被放大,离家的儿女优点被放大,这大概也跟本地姜不辣的道理异曲同工。
愿父母们都明白,身边孩子也是孝顺儿女,而且是付出最多的孝顺孩儿。愿管理者都清楚,并非本地姜不辣,是你近距离放大了缺点疏忽了优点,当外来和尚成为本地姜,未必与你的人才理想吻合,说不定远远不如本地姜。
有一种偏差叫短距,保持距离看本地姜,综合考察外来和尚也是能力和水平的体现。看人需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需先审其害,再计其利;否则是不公平也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