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开始毫不留情地踩踏与蹂躏自己?
你对自己感到非常不满意,常常在心中咒骂自己的愚蠢,不断地为所犯下的小错道歉,生怕自己造成别人的负担,抗拒甚至恐惧他人一个职责性的眼神,总觉得是自己摧毁了一切美好。
自我厌恶是常见的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痛恨自己,然后永远都认为自己糟糕透顶。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日本诗人寺内寿太郎这句金句,完全淋漓尽致的提现了自我厌恶的巅峰。
成长环境是导致自我厌恶的主要因素之一。
1922年著名社会学家顾里提出镜中自我的理论,他认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获得,而后我们会吸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今儿产生新的自我感觉。
拥有强烈自我厌恶感的人,就非常可能成长于军事化教育与教养过度严厉的家庭。这类型的父母或亲近的重要他人,倾向于采取责骂、处罚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互动,缺乏真实的沟通与理解。
因此,在长期都是接受到外界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的状况下,经过自我内化,会逐步的形成根深蒂固难以挥去的自我厌恶感。
「我会这么惨,都是你的错!」
「我怎么会这么苦命,落得和你一起的下场!」
自我厌恶感很容易被情绪勒索激发,明明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身边却总有人把情绪往你身上砸,你可能经过反抗、挣扎,到最后习惯于过度承担他人情绪,不自觉地接受了所有不好的后果都是由你造成的设定。于是只能一边努力地讨好,一边又痛苦地认为无法有所改变而落入自我厌恶的深谷里。
我们总是认为完美主义是追求卓越的表现,但是其实完美主义并无法引导人们发挥天赋和达成使命,反而成为一条最危险的岔路。
无论是害怕他人批评的眼光或担忧「就算努力也无法达成目标」,完美主义心中最恐惧的其实是必须面对「失败」的脆弱感。
而当我们为了保护心中一碰即碎的脆弱感时,自我厌恶的出现等于打了一剂预防针。为了不想遭受到痛苦突袭,不想猝不及防,所以干脆先演练已经遭到打击之后的样貌,甚至选择永抱失望,可是避免受伤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自我的价值。
那么,说了这么多,我们该如何摆脱自我厌恶的状态呢?
1.接受失望
世事无常,任何人都有对自己失望和无能为力的时候,要学会原谅自己,要学会允许自己失败。
对失望和无能为力感做到坦然,对每个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无论多完美的人,都会有困顿的时候,你不能屈服于它,认为无论如何都无济于事;也不能因为逃避而自我厌恶,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导致失败。
不是这样的,无论是谁都会有失败或者无能为力的时候。
2. 换一个视角评判自己
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教我们要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瞎子摸象」的典故肯定大家都读过。
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用优势的视角来看待自己,而非问题视角。
这个世界的很多运行规则都在引导人们从「问题」视角评判自己。比如:「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弥补」,「下次在改进一点可以做的更好」等等。
而优势视角引导大家相信自己的潜能与优势,学会不断发掘自己的优点,即便在糟糕的情形中也能够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优势。
你可以问自己一这些问题,并给出答案,以此发现自己的优势:
让我感到最自豪的事情 / 能力 / 特点是什么?
做什么事情能够让自己感到开心?我有什么特殊能力让自己在这件事情中获得快乐?
最近一次遇到困难是什么时候?我是如何用我的能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没有被击败?
优势视角的练习,能够帮助自己在自我厌恶与批评之外,积极地看待自己。渐渐地,你会从优势视角中感受到力量,从而不再需要通过自我厌恶来逃避无能为力感。
「虽然不是最好,但是足够了」,要学习这样的心态与思维方式。
没有人是完美的,任何人都会犯错,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比起「我为什么总是做不好」而言,「足够好」的概念更能够让你接受自己。
3. 构建模拟场景
当你内心对自我的评判与厌恶又出现的时候,构想这样一个场景:
你正在和自己最关系你的人对话,你的好友正在经历你所经历的一切,你该如何开导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从优势视角看待自己和所面对的困境。
自我厌恶者会因为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而对自己感到不满,而其中的关键因素仍然是「爱与被爱」的不足与匮乏。
当你穿越他的自我厌恶,给予他们一个鼓励的拥抱时,他们就会从中获得勇气与机会去正视与面对自己的自我厌恶,摆脱自我厌恶。
人的总体命运沉重而残酷,那是挣扎、受苦和死亡的命运。一个人受的苦越多,就越早达到生活的真正目的;而一个人生活得越幸福,就越发延迟达到这一目的。
事实上,痛苦是一个净化的过程。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只有经过这一净化过程才会神圣化,亦即从生命意志的苦海里回头。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开始毫不留情地踩踏与蹂躏自己?
你对自己感到非常不满意,常常在心中咒骂自己的愚蠢,不断地为所犯下的小错道歉,生怕自己造成别人的负担,抗拒甚至恐惧他人一个职责性的眼神,总觉得是自己摧毁了一切美好。
自我厌恶是常见的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痛恨自己,然后永远都认为自己糟糕透顶。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日本诗人寺内寿太郎这句金句,完全淋漓尽致的提现了自我厌恶的巅峰。
成长环境是导致自我厌恶的主要因素之一。
1922年著名社会学家顾里提出镜中自我的理论,他认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获得,而后我们会吸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今儿产生新的自我感觉。
拥有强烈自我厌恶感的人,就非常可能成长于军事化教育与教养过度严厉的家庭。这类型的父母或亲近的重要他人,倾向于采取责骂、处罚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互动,缺乏真实的沟通与理解。
因此,在长期都是接受到外界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的状况下,经过自我内化,会逐步的形成根深蒂固难以挥去的自我厌恶感。
「我会这么惨,都是你的错!」
「我怎么会这么苦命,落得和你一起的下场!」
自我厌恶感很容易被情绪勒索激发,明明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身边却总有人把情绪往你身上砸,你可能经过反抗、挣扎,到最后习惯于过度承担他人情绪,不自觉地接受了所有不好的后果都是由你造成的设定。于是只能一边努力地讨好,一边又痛苦地认为无法有所改变而落入自我厌恶的深谷里。
我们总是认为完美主义是追求卓越的表现,但是其实完美主义并无法引导人们发挥天赋和达成使命,反而成为一条最危险的岔路。
无论是害怕他人批评的眼光或担忧「就算努力也无法达成目标」,完美主义心中最恐惧的其实是必须面对「失败」的脆弱感。
而当我们为了保护心中一碰即碎的脆弱感时,自我厌恶的出现等于打了一剂预防针。为了不想遭受到痛苦突袭,不想猝不及防,所以干脆先演练已经遭到打击之后的样貌,甚至选择永抱失望,可是避免受伤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自我的价值。
那么,说了这么多,我们该如何摆脱自我厌恶的状态呢?
1.接受失望
世事无常,任何人都有对自己失望和无能为力的时候,要学会原谅自己,要学会允许自己失败。
对失望和无能为力感做到坦然,对每个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无论多完美的人,都会有困顿的时候,你不能屈服于它,认为无论如何都无济于事;也不能因为逃避而自我厌恶,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导致失败。
不是这样的,无论是谁都会有失败或者无能为力的时候。
2. 换一个视角评判自己
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教我们要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瞎子摸象」的典故肯定大家都读过。
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用优势的视角来看待自己,而非问题视角。
这个世界的很多运行规则都在引导人们从「问题」视角评判自己。比如:「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弥补」,「下次在改进一点可以做的更好」等等。
而优势视角引导大家相信自己的潜能与优势,学会不断发掘自己的优点,即便在糟糕的情形中也能够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优势。
你可以问自己一这些问题,并给出答案,以此发现自己的优势:
让我感到最自豪的事情 / 能力 / 特点是什么?
做什么事情能够让自己感到开心?我有什么特殊能力让自己在这件事情中获得快乐?
最近一次遇到困难是什么时候?我是如何用我的能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没有被击败?
优势视角的练习,能够帮助自己在自我厌恶与批评之外,积极地看待自己。渐渐地,你会从优势视角中感受到力量,从而不再需要通过自我厌恶来逃避无能为力感。
「虽然不是最好,但是足够了」,要学习这样的心态与思维方式。
没有人是完美的,任何人都会犯错,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比起「我为什么总是做不好」而言,「足够好」的概念更能够让你接受自己。
3. 构建模拟场景
当你内心对自我的评判与厌恶又出现的时候,构想这样一个场景:
你正在和自己最关系你的人对话,你的好友正在经历你所经历的一切,你该如何开导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从优势视角看待自己和所面对的困境。
自我厌恶者会因为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而对自己感到不满,而其中的关键因素仍然是「爱与被爱」的不足与匮乏。
当你穿越他的自我厌恶,给予他们一个鼓励的拥抱时,他们就会从中获得勇气与机会去正视与面对自己的自我厌恶,摆脱自我厌恶。
人的总体命运沉重而残酷,那是挣扎、受苦和死亡的命运。一个人受的苦越多,就越早达到生活的真正目的;而一个人生活得越幸福,就越发延迟达到这一目的。
事实上,痛苦是一个净化的过程。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只有经过这一净化过程才会神圣化,亦即从生命意志的苦海里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