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业是谈谈对“读”“书”的理解:读书,重在“读”而非“书”。一部《红楼梦》,有人读出“《易》”,有人读出“淫”,有人则读出了“缠绵”、“排满”和“宫闱秘事”;而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因此,不存在把《红楼梦》“读完了”之说。‘’
说到读书,有遗憾也有欣慰。
说遗憾,是因为相较于姐姐。她与我都毕业于当年的老中专益都卫校(青州)。姐姐自小酷爱读书,又喜欢写作,30岁那年,逮个机会,一路过关斩将,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报社,当了一名记者。至今供职于本地广电部门,且小有成绩。
我小时候呢,偏好于手工活。老家是草编工艺品之乡,我的时间用来了编制汽车靠垫。
我一直相信大脑对哪个知识领域开悟或者喜欢都有自己程序和时间表。时间到了,外界适宜刺激就会激发,我们通常说的开窍。
我对读书的兴趣始于而立之年,在新加坡工作的二年,工作之余,大把大把时间都是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度过的。
印象最深的也是关于《红楼梦》,对于这本国宝级的著作,之前,我总是读不进去,不好意思说,以为是自己不行。知道了张爱玲的人生三大恨: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而且十四岁时由于疼恨高鄂的“狗尾续貂”,自己编写了《摩登红楼梦》,又在成年之后,间间断断用十年时间写成《红楼梦魇》。张爱玲对《红楼梦》极度痴迷。她自传中说: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
现在,伴随我床旁的也有一本《红楼梦》。
读书买书逐渐多起来,还是近几年接触心理学后。
读以上这些书籍,要感谢二个人,第一当然是李克富老师,在此按下不表。另一位要感谢的是杜亚蕾老师。跟随她的读书小组先后读过《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乡土中国》、《发展心理学》、目前正在读《社会心理学》,功莫大焉,在她的组织带领下,终于见证了滴水石穿的力量。借此机会说声感谢,亲爱亚蕾老师。
至此,倍感欣慰的是,关于读书,我终于踏入了自己的节奏,开了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