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习是默默的坚持的过程,但凡学有所成或是功成名就,都是岁寒而知松柏的修炼。
孔子在少年时期求学,孜孜不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自己对自己好学的评价。
孔子的言论总集《论语》大言微意,儒学经典,我们朗朗上口的成语典故出处在此部著作里的多达115个,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的智慧!
C打头的成语
13、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成仁取义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D
17、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1、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E打头的成语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F
25、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