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条朋友圈之后,很快就看到姗子的评论说:感觉你有些孤独。
我在打开看到评论的那一瞬间,好像是心底某些感觉被狠狠触碰到般,竟觉得十分难过,呆呆拿着手机眼泪掉下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太矫情的人,不喜欢被看穿却又喜于表达。表达我的哀伤快乐或是我生活中细小的一切。我经常讲到孤独,我知道人生而孤独,我一直强调我、包括所有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不会有同类。我厌倦于在各种关系中穿梭去寻找同类,同时我又在各种关系中试图寻找一种共鸣,就是我的表达能得到回应的那种共鸣。
很多年以前,我和杨哲芝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开始通信,一个小学生的一天可以写成两到三张的纸,说我一天细小的事情与心情等。一来一回,写到高一的时候,她上了高三我们才停止。我们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讨论很多关于友情爱情生活梦想孤独的东西,以我们幼稚又故作成熟的理解去对话。某天晚上,我看到她写在网络日记上说:华华是个好孩子,任性而孤独,我们在某个夜晚躺在地板上彻夜聊天,我一直非常心疼这个孩子。
我在那个时候,哭了很久,我觉得很温暖。我不喜欢被看穿,可是我知道我很享受这种被知道被疼惜的感觉。
我一直在想,全世界这么多人,每个人步履匆忙。我们学习,工作,生活,认识朋友,谈恋爱,忙碌又麻木地进行着聚会,会话,或时而独处。我常常试图去探视我身边的人内心的感受或者想法,我喜欢猜测,每个人在每种状态下,当下的感觉。以前拥有某段关系的时候,我们日夜聊天,分享彼此每天生活的行程,细小的部分。拍照分享一日三餐,阳光或雨水,心情和遇到的小事情,乐此不疲地进行着,那时候聊天记录里的我们无论今天是顺利快乐还是倒霉不安,看起来都是有人陪你一起经历承担般轻松美好。某一天,突然中断了,我故作镇定投入到自己忙碌的生活,热闹忙碌地上班,百无聊赖地在地铁里看海贼王,一个人做饭,熬夜。失去了可以分享一切的途径,慢慢感觉生活没有产生什么改变却又觉得每一日的行程琐事变得无聊至极。开始热衷发布朋友圈,我想告诉谁,我如何,却不知道这个谁是哪位。我试图让自己从每一种刻板的习惯中抽离,例如每一次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人陪。刚来广州的前两年一直很幸运,每一次回家,都会碰巧有朋友同行搭车,我们在漫长的车程里,一起看电影,听歌,聊天,吃很多零食。后来没有人陪的时候,我搭三个小时的高铁,漫长得像长途火车般让人疲惫,睡不着觉,只喝水没有吃零食的心情。我用了很多张车票,才让自己在这三个小时的车程里,学会好好地与自己的手机相处。后来,尝试一个人去看喜欢的电影,一个人在书店待一整天,一个人走半小时路去餐馆吃饭,一个人搭很多站地铁去吃自助餐,一个人出门不带伞淋无数次雨。再到一个人买了票很兴奋地去看演唱会,就已经可以一个人去做任何事了。
之前喜欢呼朋引伴,身边一直很多朋友,拥有很多小圈子。尽管一直是慢慢在某个小圈子淡出来,却又不知不觉中组建了新的圈子,如此循环。群体活动中依然是那个最爱闹的,喜欢这种热闹扫荡孤独的快感。说很多话,我们一直笑一直笑一直笑,陪伴在此刻对彼此来说显得重要至极弥足珍贵。我常常在告别后回头看着每个人步伐坚定朝着不同方向散去,看着伙伴渐渐隐没在人潮中,不知道此次相聚的意义。
我知道我一直在寻求一种让我感觉到内心平衡的状态,我在这种状态下工作生活娱乐,不再需要陪伴或是通过分享表达去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人,或是试图通过对某些东西的喜爱或认同而找到同类。
要知道,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等到某天我和自己握手言和,我想无论在哪种状态下,生活于我还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