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说,悖论就是那种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自相矛盾,让人感到十分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判断对错的说法或情况。
01
因为我们无知,所以我们阅读;那阅读越多,我们越高深越通透吗?
有人说因为我们无知,所以我们阅读,书中有知识,有道理,有理念,通过读书阅读越来越能分辨是与非,好与坏,读书使我们知道了遵循什么,知道了自律,知道了真正的自由等等,书是治病的药品,治愈了我们身上许多的病,理顺了许多人之间的关系。
有人又说,读书越多的人,就一定知道更深的道理吗?奶奶不识字,姥姥是文盲,可是她们待人和善,通情达理,大家庭和睦。比那个上了大学的某某们,毕业后啃老,好吃懒做,强百倍呢!读书有啥用?读书是不是有毒?
这是用个案举例,不能代表读书是否有用或阅读是否使人越来越高深通透的判定。
还有人说,读书越多,知道的道理越多,越觉得“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好与坏,并不是非白即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角度。书读多了,越来越觉得自己无知,不敢轻易否定和肯定,越来越不敢说话。
这是高级高尚的谦卑?还是无所适从的茫然?仍然需要每个人的理解。
02
数字时代交流易得,心灵沟通的价值感在上升。
新媒体时代,交流易得,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视频号、微博、朋友圈,都可以发言,倾诉,演讲,无数人可以听得到,言语交流听来都有一定道理。
可是,心灵沟通交流的价值是不是在上升呢?在交流易得中,你说,他也说,道理好像都对,可认真听来互相矛盾,自说自话,价值体系混乱,引导人们各取所需,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在下降。
比如,说到“沟通交流”,有人说,有些问题,不表达出来你将永远无法了解,不交流你将永远无法解决。当沟通和理解缺失时,感情也会随之变淡。
又有人说:得不到尊重的时候不要去沟通,不要去交流,也不要去愤怒和难过,你只需要无视和远离,人心如同千面镜变化无常,当我们全心全意对别人好时,总有一些态度和行为让我们感到心寒,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我们的善良和格局。
可是,扪心问一问,你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尊重,会不会有误会的成分?你自认为的全心全意对别人好?别人是这样认为的吗?你觉得你善良,你有格局,难道对方就一定不善良,没有格局吗?
所以我想,人啊,还是多反思自己,有批判性思维,究竟“多与人交流沟通”好不好,有自己的判断,不纠结,勿回避,正视问题,解决问题,阳光乐观地活好每一天。
03
一个人说,那个人太自以为是了,不可理喻,我要远离他。另一个人提醒说话的这个人,你对那个人“自以为是”的判断,有没有你自己“自以为是”的成分呢?
好高级好智慧的提示和提醒!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说难很难,矛盾处处在,问题天天有;如何处理?方法对了,就简单了:少一些自我判断,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未必是真的,多一些理性、宽容、搁置、拐弯,少较真,少猜疑,少一些“自以为是”,学着用理性战胜欲望和激情,让快乐和幸福围绕在周围。
柏拉图说过:每个人内心是有三种存在的,一个是理性的自我、一个是欲望的自我、一个是激情的自我,人的内心始终是三股力量在做斗争。
当然柏拉图认为如果人的理性降伏了自己的欲望和激情,这就是哲学家的人生,这种人生最幸福。但是如果人的欲望占主导,欲望支配了理性和激情,它最多就是一种城堡主人的人生。柏拉图说,哲学家的幸福比城堡主人的幸福要快乐无数倍。
04
伊壁鸠鲁悖论:
如果上帝想阻止“恶”而阻止不了,那么上帝就是无能的;
如果上帝能阻止“恶”而不愿阻止,那么上帝就是坏的;
如果是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恶”,那么上帝就是既无能又坏;
如果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恶”,那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恶”呢?
这个悖论对上帝的存在提出了质疑,如果上帝被认为是全能全善的存在,那么世界上存在的各种苦难和邪恶就难以解释;
而如果上帝不是全能全善的,那又会对宗教信仰和人们的精神寄托产生冲击。这种对传统信仰和价值观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人类存在意义、道德准则等根本性问题的困惑。
个人理解,上帝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必须有,但不必纠结于他值不值得我们敬重和信任,他能不能像我们希望他做到的那样,勿需那么具体,只要相信他存在,约束我们自身的行为,不断地去追求真善美,让人类世界变得越来越好就好。
05
一个国家需要一部刑法,因为要惩治坏人,可是,正是因为有了刑法,就有了“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有坏人犯了众怒,还得给他找到合适的条款对应才能治罪、处罚。所以刑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悖论,它既要惩罚犯罪,又要保护犯罪人,让犯罪人不受到法律以外的制裁。
但,那也得有刑法,不然会大乱。
就像说高考不是绝对公平,在没有找到更加公平的选优机制前,还必须有高考。
06
日常经验领域中的智慧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存在也有不少。
比如:有人说“好人有好报”,有人说“好人没好报”;有人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很伟大,马上有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其实,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为自己负责,你自己内心当中认同什么,那么你就去努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至于该不该纠正你认为“偏颇”的观点,不用强行,避免适得其反。自悟和内生动力最强大,读书、听书、谈心、交流其实都是一种提示提醒,最后只有变成认同,才有作用。
先独善其身,今天做得比昨天好,每天进步一小步,成长一丢丢,活在逻辑的自洽中,幸福自然会伴随在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