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1 什么是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家富裕,分工如何减少资源的稀缺程度。
2.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稀缺程度给定,资源如何最优配置。市场功能局限在决定投资品和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和数量上,丢弃了古典经济学最本质的东西,是经济学解释力大大降低。
3.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分工越发达,交易成本就越高。“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两难冲突。
4.经济学定义: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
5.两难矛盾:a) 古典经济学为组织结果问题(资源稀缺程度可变,劳动分工提高生产力但增加交易费用); b)新古典经济学侧重资源配置问题(资源数量固定,多生产衣服,就会少生产食物)。
6.两难矛盾需要人们去权衡。“自利”行为给定约束条件下,谋求自身目标函数最大化的决策。(注:自私是损害别人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
1.2 经济学的科学方法
1.第一层次: 人们在做决策前的经济环境(数学函数描述,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用预算约束描述制度环境)。
2.第二层次:用数学中的最有决策理论分析个体的自利行为(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
3.第三层次: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个体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结局。如考虑时间,则为动态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
4.第四层次:与价值判断有关的福利分析(规范分析;研究什么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经济状况;进行价值判断)。
5.第二层次若考虑时间,则为动态决策的比较动态分析。
6.第三层次若考虑时间,则为动态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
1.3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1.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国富论》,国家如何富裕,核心是人类经济活动如何减少资源稀缺程度。属于经济组织问题。
2.强调“看不见的手”的自发力量(市场协调分工)。
3.运输效率决定市场大小;市场大小决定分工水平;“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4.政策主张: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5.亚当·斯密借用法国大百科全书的说法,认为分工有3大好处:a)劳动者熟练程度增加;b)节省时间;c)机械的发明。
6.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1690),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817;"外生比较优势"),黑格尔(Hegel,1821),卡尔·马克思(Karl Max, 1867),阿玛萨·沃克(Amass Waker,1874;"协调费用限制分工的发展")
7.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是经济学真正的核心问题。
8.古典经济学的系统理论没有一个好的数学框架来组织。
1.4 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上部(古典的组织结构问题)&下部(边际分析为基础的供求分析;资源配置问题)
2.塞缪尔森,《经济学原理》(1994):微观(供求的边际分析)&宏观(凯恩斯经济学)
3.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a)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绝对分离,纯消费者不生产;b)生产函数(产出与投入的关系)代表生产条件,与个人专业化水平和全社会分工水平无关;c)边际分析为基础的供求分析。
4.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绝对分离假定,造成了严重后果。a)研究重点从专业化和经济组织问题转化为给定组织结构下的资源分配问题。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为什么经济组织从自给自足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企业和市场为什么会出现等复杂问题。b)专业化经济概念不在,提出规模经济概念。但专业化与小而全、大而全的不经济相对应,而不同于规模经济。忽略了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c)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和均衡与外生给定的最高产量可能性边界限制下,均衡总和生产力没有增加的余地。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城市的出现、货币对出现、市场的扩大、生产力的提高、比较优势和贸易依存度变化等问题。
5.反对者阿伦·杨格(Allyn Young,1928)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概念造成了更多的概念模糊与误解。递增报酬不是由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产生的,而是有专业化和分工产生的。著名论文《递增规模与经济进步》。
1.5 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1.20世纪50年代,数学发展了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等方法,为处理分工与专业化问题涉及的角点解提供了有力武器。
2.代表人物:罗森(Rosen),贝克尔(Becker),杨小凯(Yang),博兰(Borland),黄有光(Ng)。
3.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
4.图示:自己自足 ☛ 局部分工 ☛ 完全分工
5. 两难冲突:分工好处 v.s. 分工产生的发交易费用
6.分工水平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
7.新古典经济学 v.s. 新兴古典经济学 分析框架的根本区别:
a)生产条件的表征为规模经济 /专业化经济;
b) 纯消费者与企业绝对分离 /没有绝对分离;
c)个人最优解可能是内点解,角点解只是特例 /永远是角点解。
8.新兴古典分析框架的特点:
a)纯消费者与企业没有绝对分离,代表自利行为的最有决策永远是角点解。
b) 消费者喜好多样化的消费,生产者在生产中有专业化经济。社会网络效果:专业化效果与减少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
c)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 Analysis):对每一角点进行边际分析(解决给定分工结构时的资源配置问题,从而决定总需求量给定时,对不同产品的相对需求和供给的结构),然后在角点之间比较总效益费用( 决定专业化水平、模式、经济组织结构 ,从而决定分工水平,从而决定市场容量和总需求量)。使用非线性规划,而非古典数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