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一年其实就本该来杭州,但却在那时候对这个城市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属于南方特有的粘腻,冬夏两季一定要开空调的天气,说下就下丝毫不留情面的骤雨,还有过分陌生的乡音水土……
按理说,中国人应该都是有江南情怀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情此景此地总会让情感充沛的国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也正因此,苏杭总是跟市井平民是有些距离的。西湖边,油伞下,好像更适合那些文人墨客推杯换盏、吟诗颂对,再不济也是要苏小小这样的一代名妓在这里抚弄琴弦。正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方江南之地,高高在上的浮悬于世,让人仰望、憧憬,也多了那一丝惧畏。
正如我们面对西湖,有时我们觉得西湖就像母亲,带我们领略长桥黄昏、曲荷之夏,有时候我们又觉得西湖始终置身事外,迎接着一个又一个过客。身在其中、却又若即若离,这是杭州给我的初印象。
小的时候我喜欢北京,执拗的要去首都上大学,最后阴差阳错差了0.5分没有圆梦。但我还是喜欢北京,喜欢二环内那些几里拐弯的胡同,喜欢提笼遛鸟哼着小曲儿的大爷,喜欢那些古怪却可爱的名字,哑巴胡同、黑芝麻胡同,喜欢驴打滚,喜欢红墙黄瓦绿琉璃,更喜欢它古典和现代的交融。所以毕业之后我在北京工作了近五年,后来在拥挤的早晚高峰中和这个城市依依作别。
北京和杭州是完全不同的两座城市——北京方正,杭州狭长;北京大气,杭州婉约;北京拥挤,杭州可得一隅空隙;北京是文艺的殿堂,杭州更重实用主义……但可能因为长期出差对外界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也可能时光荏苒五年,我也从一个青涩有些戾气愤世嫉俗的大学毕业生变成了佛系小姐——来了杭州后,没有任何不适应,我很快融入了这个城市,甚至还带了丝丝喜欢。
喜欢西湖,去了自己都数不过来的次数。因为就住在西湖湖畔,所以不必抱着观光客的心情去打卡,没事的时候可以去逛逛,春天来了去赏梅踏春、在太子湾公园的落樱间漫步;夏天来了去赏荷,在白堤的暴晒中看粉红色的稚嫩;秋天来了去感受凉爽,看秋风萧瑟西湖我自不变;冬天来了去看断桥残雪,在朝阳雾霭之中和西湖一起留住时间。直到现在,每次朋友来杭,还是只知道带他们去西湖。但西湖真的很大,一会儿在雷峰塔下疾步,一会儿在柳浪莺鸣声中徐行;西湖真的很美,有太子湾公园的热闹喧嚣,也有茅家埠的丛林与鸟鸣——我好像来了很多次西湖,却仍然不了解西湖。
喜欢春秋两季,是前许多年不曾有过的舒服自在。北方家乡的春天会有大风沙尘,小学时候骑车上学都会被逼到下来推车走,秋天呢又有些太冷,必须在秋裤的助攻下才能冲出家门,总有些行动不便。而杭州的春天却很早就迎来了桃花开、桂花香,人们在草坪上搭帐篷放风筝,一起迎春踏春感受希望。秋天的杭州温度刚刚好,一件套头毛衣,一条毛线长裙和小短靴,就能够在秋天里踏落叶漫步,道路两旁尽是金黄璀璨的秋叶,骑脚踏车穿行而过,真的很享受这个季节。
接下来我也许还要在这个城市逗留很久很久,于杭州我是异乡人,于我杭州却已有些故乡之感。对这个城市我还是有时欢喜有时忧,还是会嫌她太大,东西距离太长,还是会吐槽她公共交通的软肋,还是会无奈买房摇不上号。但故乡是什么?就是你可以说她一千个不好,却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不好的地方——这,就是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