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夫人,本名卫铄,东晋著名女书法家,是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她留下的《笔阵图》,不仅是教授书法的秘籍,更是一本教育秘籍。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开篇,卫夫人讲了书法的意趣,并用李斯和蔡邕的例子,说明他们那么高的成就,在看到前人作品时仍不断感慨自己的笔力不及。小右军(王羲之)听着故事,明白了学习要寻源头的道理。王羲之长大后,亲自见到李斯、曹喜、钟繇、梁鹄的书法,改从众碑中学习书法,从而成为“书圣”,与卫夫人的启蒙教导不无关系。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著作,放到今天仍然适用。
现代父母和老师常呼吁教育创新,常有人感慨现代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精神。“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如果没有源头的支撑,仅是为创新而创新,则是模仿的模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耗了力气,费了精神,却终无成就。卫夫人指出了这一点,说不足与其谈道。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写字之前,笔墨纸砚均须认真准备。对书写用具,书家各有争论,一派认为写好字不在笔而在人,无论用什么样的笔,均可写出好字;另一派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处我们不讨论书写工具的好坏,在我看来,让孩子认真准备笔墨纸砚,孩子的心已经开始做准备,心到意到,手才能到。
如此准备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握笔姿势。书体不同,执笔姿势亦不相同。每一笔,都要认真对待,把全身的力气凝于笔端写出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先写大字,不可以从小字开始。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喜好评判的人不动笔写,动笔书写的人不好评判。这句话,让孩子懂得行动的重要性。欣赏评判固然有益,却往往站在旁观者角度,自己动笔写过之后,方知其中不易。
接下来,卫夫人开始为孩子建立好书法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心理表征是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斯.艾里克森在其著作《刻意练习》中提出的概念。
卫夫人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在书写中体会力道,体会骨与肉,书法的美由此体现。这种美感的建立帮孩子构建了关于书法的抽象心理表征。
艾里克森说,建立心理表征,并不是为了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习像专家那样思考。在教学中运用心理表征,可以提升孩子的参与度,得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一结论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相传王羲之七岁开始跟卫夫人学习书法,对七岁的孩子,抽象的概念虽可理解,但难以运用和掌握。卫夫人进一步拆解笔画——横、点、撇、折、竖、捺、钩,每一画均有自己的形象,给蒙童非常具体的心理表征。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撇如陆断犀象。
斜钩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折钩如劲弩筋节。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要明白什么是“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得见过千里阵云,体会过隐隐然其实有形的气势。可以想见,为了帮未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有所体会,卫夫人的教室不仅在书房里,还在户外,在看得到千里阵云的辽阔之处。也许,七岁的蒙童王羲之站在海边,看远处海面缓缓排开的云层,胸中的浩然之气随着云层的滚动而起伏。
横,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有阵势的,如同毛笔线条在纸上慢慢晕染开来。小右军(王羲之)一笔一笔写着横,一遍遍体会阵云的感觉。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看完海边的阵云,卫夫人还要带小右军去看高峰坠石,体会石头从高处坠落下来的力量。要有这样的体验,须得先爬山,达到某个高处,捡块石头向下扔,看着石块坠落,体会不同重量石块坠落的速度,和阵云不同,这次的石头可以看、摸、扔、接,甚至听到石块撞击到地面的声音。仅是一个点,可以有如此丰富的感官体验。美,需要体验。
撇如陆断犀象。撇象折断的犀角和象牙,充满了力度和质感。犀角和象牙有生命的轨迹,折断是逆势而为的结果,锐利而坚硬,果断而绝决。丰富的信息,蒙童或不能体会,教育中恰当的留白,给予孩子探寻的空间。
斜钩如百钧弩发。斜钩就像百钧重的弓弩拉开下的弹性,手臂上能体会到这股巨大的张力,用这种张力将“斜钩”一笔送出。要写好这一笔,小右军要亲自拉开过一张弓,有过关于张力的体验。卫夫人的教学,体现出功夫在诗外。写好一个字,不是为书而书,而是将自己的体验融入其中。
竖如万岁枯藤。藤是有力量的,它自由垂落,仿若无力却又可以悬挂重量。老藤比新藤力量更强,韧性也更强,它的力量是往上的,也是往下的。这种生命的体验需要小右军慢慢体验,年岁越长,体验越深。卫夫人教给王羲之的书法课,不仅是写好字那么简单,更教授如何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鲜活感。
捺如崩浪雷奔。小右军看千里阵云时,海面是平静的。学写捺时,则要看海浪一层层往上奔涌。一浪未平,一浪又起,涛声阵阵,雷声滚滚,小右军站在海边,或惊悸或震撼,每一种感觉都是体验,每一个体验都丰富他的内心,为之后的创作做准备。
折钩如劲弩筋节。劲弩筋节就是弓与弦的联结处,就像人或动物的关节,筋、骨与肉紧密相连,互相配合,共同用力,承载力量。既能运动,又能停止。折钩要能展现这种亦动亦静的转折。
卫夫人为蒙童创建心理表征的方法,与现代认知学的研究是相符的。在完成下一个教学之前,确保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前面步骤的心理表征,一步步的往前推进。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带着蒙童体会了笔画的七种形态,卫夫人又回头再讲执笔,七种情况各有不同,考验的是心意,能做到意前笔后为最佳。接着再讲笔法。最后强调,每一个字都需要仔细思量,各象其形,方可达到造诣的妙境。
卫夫人的《笔阵图》,开篇讲知识源头的重要性,及至笔墨纸砚的准备,一步步的带领孩子走近书法,给孩子书法的审美意趣,建立整体而抽象的心理表征,再深入,走进每一个笔画,视觉、触觉、听觉、运动觉、空间感,用丰富的体验给孩子具体而形象的心理表征,有填充有留白。
有的书法家说《笔阵图》是后人杜撰。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教授方法,是值得所有教育者思考的。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为孩子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征?如何让孩子感兴趣?如何将信息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输入?如何帮助孩子用有效的方式练习?如何帮助孩子输出?卫夫人的方式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关阅读推荐:
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不感兴趣,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