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种态度: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一名治水专家叫白圭。
有一天他跟孟子吹嘘说:
“我治水的本领胜过大禹!”
孟子摇了摇头,回答道:
“你错了!大禹治水,是将洪水引入大海;
你治水,则是将洪水引到了邻国。
此等做法乃仁人志士所不屑为的,所以你不如大禹远甚。”
作为一代“商圣”的白圭,从来都是以厚脸皮示人。
但那一刻,竟是羞得耳赤面红。
没错,他为了让自己能生活在洪水之外,却陷别人于洪水之中。
孟子不愧是儒家的传人,所思所言句句都发人深省。
孟子所说的,其实也正是孔子曾提倡的。
一位学生曾经问孔子: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答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第二种态度:
宋朝有一位名满天下的宰相叫范仲淹,他在苏州买了一块宅地。
有一天堪舆家跟他说:
“此地甚好,三十年后必定要出宰相!”
如果是普通人听了这话,一定恨不得马上盖一处宅院,然后坐等三十年当宰相的爷爷。
然而范仲淹却说:
“ 果真如此,绝不敢一人独享。"
于是将这块地捐出来盖了一所学校,名为“苏州府学”,也就是后来中国古代的“江南第一学府”。
我讲这个故事并不是在赞叹风水先生的眼光,而是在j敬仰范仲淹的胸怀。
一个人情愿将自己的下榻之地捐出来,铺成别人上学之路,这是需要多么无私博大的胸怀!
我想,就算耶稣在世也不过如此吧。
没错,一位信徒曾经问耶稣:
“怎样做才能进天堂?”
耶稣说:
“把你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
即是:
“己所欲,施于人。”
3、
第三种态度:
1961年12月17日,在巴西尼泰罗伊市。
一个马戏团正在演出,突然帐篷起火。
当时的三千多名观众惊慌逃窜,现场一片混乱。
这时一名观众从椅子站起来,大声喊道:
“大家不要慌,让我们的孩子们先逃!”
喊罢便坐回到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大火扑灭以后,人们发现,共有三十几个像他一样的男人都端坐在椅子上被活活烧死。
生活中,我们总会痛恨那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别人置于死地的人。
可我们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
为了别人的生命,情愿将自己打入地狱。
他们终其一生,都不会活成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
一位学生曾经问古希腊的哲学之祖泰勒斯:
“如何才能过上理性而崇高的生活?"
泰勒斯回答道:
”不要去做你厌恶别人做的事。“
即是:
“人之所欲,勿施于己。”
4、
第四种态度:
秦始皇出游,随从千人,仪仗数里,路人纷纷跪拜。
刘邦羡慕地说:
“大丈夫就当如此啊!”
项羽愤恨地说:
“我要取而代之。”
原来,他们两位“枭雄”打天下争天下,终究只不过是为了当另一个秦始皇而已。
因为当了皇帝,就可以把全天下所有人想要的东西都占为己有。
这也是为什麽不论古今中外,绝大部分的皇帝都会变成暴君的根本原因。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皇帝梦,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暴君。
这位暴君每天都会在我们耳边不停地重复着一个命令:
“别人有的,我都要有。”
曾经有一个农民问托尔斯泰:
“一个好人怎样会变坏?”
托尔斯泰回答说:
“让他当沙皇。”
即是:
“人所欲,施于己。”
5、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
我们的心里不止住着一位暴君,同时还住着孔子、耶稣和泰勒斯。
没错,其实他们四个人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比邻而居。
他们就是我们“潜意识”的化身,在背后操控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问题仅仅在于,当我们面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种情景时:
他们之中,哪一个是醒着的呢?
这四种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由什么人来引路。